说到“和氏璧”,恐怕没有人不知道的,毫不夸张的说,它绝对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块玉璧了,据《韩非子》记载,春秋时期,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无意间在山里发现了一块璞玉,兴冲冲的把它献给了当时的楚厉王。
然而,让卞和没想到的是,当楚厉王让玉匠雕琢这块璞玉的时候,玉匠却说这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楚厉王一怒之下让人砍了卞和左脚,楚厉王死后,不死心的卞和又将这块璞玉献给了继位的武王。
不过,这次卞和依然遭遇了同样的命运,只是这次被砍的是右脚,心灰意冷的卞和,抱着这块璞玉跑到了山脚下连哭了三天三夜,为自己的命运多舛感到悲伤,武王死后,即位的文王听说了这件事,就把卞和请到了宫里,让玉匠仔细打磨这块璞玉,结果发现这确实是一块举世难觅的美玉,便将它命名为“和氏璧”。
这个典故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不管一块美玉多么的好,在它还是璞玉的时候,很少有人能够发现它的价值,只有经过精心的打磨之后,才能让世人发现它的“美”,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玉不琢,不成器”。
相信大家都懂得“玉不琢,不成器”的道理,但是,很多人却忘了,“玉不琢,不成器”的下面还有更重要的一句话,它才是重点,这句话就是“人不学,不知道”,这两句话出自 《礼记学记》。
其原文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那么,这一段话说的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大意就是说,质地再好璞玉,如果不经过琢磨,也不能成为美玉,人如果不肯学习,就不会明白做人处世的道理,因此,古时候的君主,无论是建设国家还是管理人民,都把教育作为首要的事情,《尚书》说,自始自终想着学习,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人不学,不知道”里面的“道”不是道路的意思,指的是道理,古人认为,人就和一块璞玉一样,哪怕你先天的资质再好,可是如果不经过后天的学习,那么,就不能时刻勉励自己提升学识修养与品德内涵,否则,就无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三字经》中也有类似的表述,说的是“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虽然两者有“义”和“道”的一字之差,但是它们的意思基本相同,因为“道”与“义”本来就是一脉相承的,“道义”一词便是指道德义理。
然而,今时今日,我们有很多人,甚至是很多非常有天赋的人,为了快速成功,快速出人头地,快速赚到钞票,寻找着各种捷径,不甘心把时间“浪费”在学习上,从而忽视了对自己修养与品德的培养。
殊不知,人的习性是最容易受到外界物质环境影响的,如果不能培养出来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即使一个人获得再大的成功,也终将成为不了受人尊敬的人,反而更可能变成一个对社会、对国家危害巨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