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以振兴实业为目标,设立实业部,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缓了对中国的侵略。辛亥革命后的10年成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据统计,1913年中国现代工业企业共有698家,资本总额33,082万元。到1920年,现代工业企业达到1759家,资本总额50,062万元。另据估计,中国现代工业1914―1920年间的平均年增长率为13.8%,面粉、卷烟等轻工业年增长率超过了20%。特别是钢铁、采矿、水泥、机器制造等重工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出现了一些大型企业。资本在50万元以上的企业,1920年比1912年增长了2.5倍。
另一方面,这个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仍然面临着很多困难,技术落后、管理水平低下,轻工业发展快,重工业发展慢,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很小。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国家又加紧了对中国的经济扩张,国内军阀混战造成经济衰退,民族工业资金匮乏、市场萎缩。到20世纪20年代初,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结束。这10年中,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中国工人阶级队伍迅速成长壮大,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进一步准备了阶级基础。
发展很有限。
一是距1901年辛丑条约时间不长,中国全国上下在北洋政府领导下拼了命的还债(战争赔款);
二是中国的所谓民族工业的根基基本上是洋务运动留下的的官办或官督商办的工商业;
三是中国民族工商业的资本积累水平很低,发展缓慢,主要是江浙一带的纺织手工业;
这从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大陆上除东三省日据时期的工业,基本上就没有几个像样的工业。
当然,那个时代中国的烟馆和妓院这类半无烟“第三产业”还是比较发达的。
因欧洲各国都处于战争无暇顾及中国,战争时间较长,欧洲各国准备不足,因此大量的定单送到中国,促使中国民族工业得到发展。
三民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