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在迅速地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大幅度地提高,社会性的疾病预防措施也在日趋完善,使人类的疾病谱发生了显著的变化,50年代前,我国人群的疾病谱以生物性的为主,如伤寒、霍乱、天花、鼠疫等。主要原因是:由于营养不良、特别是蛋白质营养不良,导致人的免疫机能下降;再加上居住环境差、卫生状况不良等原因。现如今人类的疾病是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脑中等,这些均是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缺乏相应的医学知识,造成了热量入超、营养不平衡,再加之环境污染,社会心理压力大的原因。因此就迫使人们对医学现象,特别是疾病的理解,是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指疾病的发生、发展与生物、心理、社会都有关系,不管是生物性致病因素、还是社会性的致病因素,都是以人的心理作为中介而致病。由此可以看出人的心理活动在致病或治病中所起的作用。也就是说致病因素都是通过神经内分泌而影响到生理,即医学上所说的“生理始基”作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