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病毒病广泛存在于世界各甘薯产区,在我国发病率达60%~90%,有些品种可达90%以上。甘薯感病后正常的生理功能受到影响,植株生长势衰退,叶片出现羽状斑、紫斑、紫环斑和黄斑以及黄化、花叶、明脉、皱缩等症状,由于制造养分的器官被病毒干扰和破坏,地下部分结薯少,薯块小,薯皮色淡,粗糙且有龟裂,造成大幅度减产。一般减产20%~40%以上,严重时丧失结薯能力。
甘薯病毒病已经是导致甘薯种性退化、产量降低和品质变劣的重要原因。 甘薯在整个生育期均可受到病毒的侵染(主要由蚜虫等昆虫传播),已报道的侵染甘薯的病毒有10余种。加之甘薯是无性繁殖作物, 一旦感染上病毒病, 病毒就会在甘薯体内不断增殖、积累,代代相传,使病害逐代加重。
脱毒是目前防治甘薯病毒病的最好方法,可以通过培育、推广脱毒甘薯来防治病毒病、提高甘薯产量和品质。
禾下土率先将甘薯脱毒技术大规模应用于农业生产,极大提高了红薯整体产量,促进了红薯产业发展。
甘薯没毒,直接可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