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五十章中"盖闻善摄生者,路行不遇兕虎....."怎么理解?

2025-04-06 21:01:05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其实老子在五十章的前半段已经提出一个概率问题“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后面衍生的在字面上可以解释为:“所闻善于养生者,行路不会遭遇猛兽的攻击,入战场不披战甲,犀牛都不愿用其角,猛虎都不用其爪,敌兵无法向他下刀。这是为什么呢?因他未处死地。”
但显然老子所要表达的并不只是字面所指,而是更深层的含义,这里就要回到更早的几章去综合理解,比如四十四章的“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第三十一章的“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第八章的“上善若水”等等,这些章句无不是在告诉和提醒我们行走世间所要时刻注意的。
路行不遇兕虎,其实人行路有多少概率会遇到猛兽呢?猛兽又怎会平白无故跑到大路上袭击人?个人认为老子这里所指的应该是那些懂得不去走歧途,并懂得遵循道去解决问题的人,这些人即使遇到困难危险,也能够化险为夷。
入军不被甲兵,真的上战场谁能不穿盔甲不带兵刃呢?又不是有金刚不坏之身,显然老子并不是想提出那么玄乎的建议,只是在告诉世人应该保持善性,如果能够减少战争,那有多少百姓士兵能安享人生啊!就算真的无法规避战争,也不应该制造过多杀戮,因果中,行善的人总是令人崇敬的,史上有不少因仁善于人,从而避免了杀身之祸的例子。
以其无死地,一个人没有招惹危险和制造危险杀戮的祸心,当然也不容易被卷入是非中,自然安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