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发动政变后为什么不篡位?

2025-04-06 07:17:19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三国末期,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诛杀曹爽,统揽魏国大权。可是,司马懿为什么不趁热打铁,直接篡位呢?在杜少看来,司马懿在当时并不具备篡位的条件,无论是司马懿的年龄,还是朝中局势,都不允许他篡位。正所谓,一代人只能干一代人的事。

正始,是魏帝曹芳的第一个年号。从正始元年,到正始十年,这整整十年时间,都是曹爽乱政时期。魏明帝曹叡临死前本有意燕王曹宇、领军将军夏侯献、武卫将军曹爽、屯骑校尉曹肇、骁骑将军秦朗五人共同辅政。其中,以燕王曹宇为大将军,首席辅臣。但由于掌控中枢多年的孙资、刘放二人与夏侯献、曹肇是政敌,故在曹叡弥留之际进谏,导致最终曹叡改变主意,让曹爽为大将军,与司马懿共同辅政。

在获得权力后,曹爽引用何晏、邓飏、李胜、丁谧、毕轨为心腹。这五人,均为华而不实之人,魏明帝曹叡就因为他们的浮夸而不为重用。丁谧、何晏、邓飏被封为尚书,架空了尚书令司马孚(司马懿之弟),实际控制了朝政,进而大肆收受贿赂,任人唯亲。同时,曹爽又听从丁谧的计谋,尊司马懿为太傅,升蒋济为太尉,解除二人兵权。总体来说,曹爽在朝中占据全面优势,但也得罪了几乎所有的老臣。而曹爽又逼郭太后移宫,等同囚禁隔离了郭太后。这也是为什么,司马懿高平陵政变之时,以蒋济为首的老臣、郭太后都支持司马懿。在他们看来,曹爽是祸乱朝政、专权擅权的,而被架空的老臣和太后,则是希望借助三朝元老、门生故吏满朝的司马懿的威望,以司马懿为他们的代言人,夺回失去的权力。此时的他们,是绝对料不到司马家的狼子野心的。

高平陵之变,发生在嘉平元年(曹芳的第二个年号),此时司马懿已经70岁高龄了。自古创业之君,鲜有过六十者,司马懿以七十岁的高龄发动政变,可见是奋死一搏。这时候,曹爽霍乱朝政的后遗症出现了。司马懿区区三千死士,就在朝臣的帮助下控制了京城。蒋济与司马懿一起屯军于洛水浮桥,断了曹爽归路。司徒高柔以“汉之周勃”的形象出面接收曹爽军队,太仆王观接管曹羲(曹爽之弟)的军队。而尚书陈泰(陈群之子)、侍中许允则主动劝说曹爽放弃权利,蒋济更是亲自写信为曹爽担保交出权力后的人身安全。此时此刻,曹爽仍手握巨大优势。禁军司马懿是调不动的,朝臣们是支持司马懿,但是只希望曹爽下台,并不想害他性命(毕竟曹爽是曹真的儿子)。这次政变的关键,其实是外地都督们的站队。曹爽手握皇帝,发号施令,又有夏侯玄控关中军团为外援,基本立于不败之地。但是,曹爽却主动放弃了权力。如果不放弃权力,司马懿未必敢大开杀戒害其家人,而一放弃权力,司马懿有恃无恐,曹爽只不过任人宰割而已。果不其然,曹爽被夷三族,之前支持司马懿、担保曹爽安全的老臣蒋济对其大为失望,郁郁而终。

此时,司马懿的身体也开始极具恶化,在诛杀了曹爽党羽何晏、丁谧、邓飏、毕轨、李胜、桓范等并灭三族后,司马懿受到了很大的舆论压力。嘉平二年,司马懿以身体原因告假不朝。这时,发生了“淮南三叛”的第一叛。王凌是汉末司徒王允的侄子,和司马懿的哥哥司马朗、贾逵等人是好友,是为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后迁为司空,假节都督扬州军事,手中握有实权,位高权重。曹爽在世时,都对其大家笼络。王凌不满司马懿专权,欲取而代之。遂与其外甥,兖州刺史令狐愚密谋另立楚王曹彪。司马懿极为重视,不顾身体,先以诏书安抚,然后突然以七十三岁高龄亲征,瞬间杀到扬州。王凌没有料到司马懿会突然杀到,束手就擒。淮南第一叛,还没开始就被镇压,王凌失败,死前路过贾逵庙前,大呼:“贾梁道!只有你才知道王凌是大魏忠臣啊!”(贾逵的儿子贾充后来是司马昭的得力助手,令成济杀死魏帝曹髦。其极尽荣宠,为西晋开国第一权臣,两个女儿,大女儿嫁给晋惠帝司马衷,就是著名的皇后贾南风,为开启八王之乱的罪魁祸首。小女儿嫁给了一度有实力问鼎帝位的司马昭次子齐王司马攸)

镇压王凌,并且夷其三族,这场平叛耗尽了司马懿的最后一丝体力和精力。嘉平三年,73岁的司马懿去世。司马懿从政变开始,到彻底平定曹爽党羽、镇压王凌用了三年时间,此时朝局不稳,群臣对其失望,地方势力不服,而且忠于曹魏的朝臣大有人在,司马家完全不具备篡位的条件。就连司马懿死后,司马师的接班之路也不是一路平坦。不仅发生了淮南第二叛,还发生了阴谋“迎立夏侯玄为大将军”的事件。因此,司马懿在斩杀曹爽后,是无法篡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