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去健身为何维权难?

2025-04-08 05:09:18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目前,“办卡+卖课”是健身房收入的主要来源。对于消费者来说,为服务提前付费属于预付款消费,而这一直是纠纷和投诉的重灾区。例如,上海市2017年由单用途预付卡引发的相关投诉达12106件,同比增加25.9%;涉及经营者3887家,其中关门跑路1864家,占比48%。2018年一季度相关投诉累计6417件,同比增加19.4%,关门跑路经营者数同比増加近30%。

其实早在2011年5月,官方就出台了《关于规范商业预付卡管理的意见》。提出,对商业企业发行的单用途预付卡要强化管理。现实中,商业预付卡管理涉及部门众多,情况复杂。上海市商务委员会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7月9日,实际备案发卡企业只有391家,备案比例不足1%。经营者行为难以得到有效约束,也加大了消费者在预付消费卡中维权的难度。曾经在某高校周边健身房做过两年单车教练的胡潇表示,“以前工作过的健身房老板曾经说过'如果我跑了,你都没地方找我'。”

律师李雨霞分析,“健身房跑路,如果老板名下有可执行财产,按照规定需经过法院拍卖统一给消费者提供补偿。但从过去案例来看,消费者很难通过民事诉讼的方式获得赔偿,因为诉讼成本远远高于消费者损失的预付款,最终只能是不了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