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自选集每章概括,谢谢

2025-04-08 04:29:24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商务印书馆精装新版的《汪曾祺自选集》系沿用1987年10月漓江出版社的旧版本,以短篇小说为主,收录了少量的诗和不多的散文,汪老为旧版写就的“自序”也一并收录其间。坦白地说,虽然汪曾祺是中国当代作家名录中不可或缺的名字,我却是第一次读汪老的作品,但只是这一篇自序已足以让人肃然起敬,平实质朴的文字毫无娇柔造作,那种如叙家常的随和,那种自我剖析的坦诚都是之前的名家作品中少有读到的,读完全书,这种感觉尤甚。

因为诗的数量很少,略过不谈。从散文部分开始,《昆明的雨》把雨季的昆明写得鲜活灵动,“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仙人掌,菌子,杨梅,缅桂花,这些点滴让目前长居云南的我感同身受,《天山行色》也是如此,去没去过新疆都有身临其境之感,其余篇目也都印证着作者的创作脉络:“我的散文大都是记叙文。间发议论,也是夹叙夹议”。这样的散文没有宏大的主题,没有煽情的表白,娓娓道来却让人意犹未尽,轻描淡写却能直击入心,与当下无病呻吟的情感文、华丽词藻堆砌的鸡汤文相比,让人顿觉满目清新。而全书最重的篇幅正如汪老所言,“主要的还是短篇小说”,且“我只写短篇小说,因为我只会写短篇小说”。读这些长不过万余字短则不足千字的小说,常常会有一种错觉,太真实了,那些人和事似乎就是栩栩如生从记忆中剥离出来的,与之前那些散文部分的作品并无二致,从汪老的自序中其实很容易就能找到个中缘由,其小说的背景是高邮、昆明、上海、北京、张家口,“因为我在这几个地方住过”,“我写的人物大都有原型”,“完全从理念出发,虚构出一个或几个人物来,我还没有这样干过”。来源于真实生活的短篇小说,再加上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力,难怪会引人入胜不忍释卷,尤其认同汪老在《桥边小说三篇》的后记中所言,“这三篇也是短小说。《詹大胖子》和《茶干》有人物无故事,《幽冥钟》则几乎连人物也没有,只有一点感情。这样的小说打破了小说和散文的界限,简直近似随笔。结构尤其随便,想到什么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我这样做是有意的(也是经过苦心经营的)。我要对“小说”这个概念进行一次冲决:小说是谈生活,不是编故事;小说要真诚,不能耍花招。小说当然要讲技巧,但是:修辞立其诚”。

第一次读汪曾祺,见识了浅显直白中的出神入化,更深深地被其中的真诚所打动,作文如此,做人也当如此。很幸运因为梁由之先生近年主编汪老的系列作品,蒙其馈赠的《后十年集》、《汪曾祺书信集》都有待一一细读,我想,还有很多次,很多年,继续读汪曾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