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战场“千里眼”的雷达,可说是在与反雷达的不断斗争中发展和壮大起来的,特别是反雷达导弹的出现和“挖眼技术”的进一步提高,对“千里眼”的生存带来很大的威胁。面对这种紧迫情况,在本世纪80年代出现了一些雷达的新伙伴,如不发射电波的“无源雷达”、将发射机与接收机分开安装的“双基地雷达”、不用人值班的“无人雷达”等,它们个个本领高强,能与反雷达导弹巧周旋,从而保证了雷达的正常工作和人员的安全。
反雷达导弹是现代雷达的最凶恶的对手。为了对付“有记忆”和“有思考能力”的反雷达导弹,1987年在国外出现了一种不发射无线电波的无源雷达。这种新型雷达从根本上就断了反雷达导弹“顺藤摸瓜”之路,也即避免了“引狼入室”惨剧的发生。
有人可能觉得奇怪:雷达不发射电波怎样探测敌方飞机呢?
实际上,雷达不发射电波不等于不利用电波探测敌机,它巧就巧在借敌机的电波来探测敌机。现代作战飞机一般都有许多电子设备,能辐射很强的电波。既然如此,何不借这种电波一用呢,省得自己发射电波,避免遭“杀身”之祸。不发射电波的无源雷达,就是专门利用灵敏的接收机来接收敌机电子设备发出的无线电波,从而暗中探测敌机的方向和距离。
由此可知,无源雷达的优点是保密性好,设备少,重量轻,成本低,可靠性高。另外,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不招惹灾祸。目前,这种雷达已在一些国家使用,受到人们的好评,今后将会得到进一步发展。
人们通常将设置雷达的地方,叫做雷达站或雷达基地。在雷达站或雷达基地里,通常设置有天线、发射机、接收机、显示器和电源等,其中天线和发射机是用来发送无线电波的,雷达主要靠它们来探测目标的。然而,天线和发射机往往又成为惹是生非的祸端,常常被敌反雷达导弹作为“顺藤摸瓜”的藤蔓。因此,要想避开反雷达导弹的攻击,使雷达免遭“杀身”之祸,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发射机和天线分出去,设置在离阵地较远的地方,自成一个较安全的基地。这样,就与原基地的接收机和显示器分开,形成了两个基地,从而出现了“双基地雷达”。
双基地雷达的突出优点是,由于将发射机与接收机分开,接收机可以平安及时地接收信号,并通过显示器显示出来,从而有利于战斗任务的顺利完成。
随着现代电子战的发展,双基地雷达又出现两种新型式:一种是将雷达的发射机安装在运输机或高空无人驾驶飞机上,而把雷达接收机安装在地面。由于接收机与快速处理装置结合在一起,所以能及时发现和跟踪目标。另一种是将雷达发射机安装在人造卫星(或无人驾驶飞机)上,而将雷达接收机安装在战斗机上。这样,招灾惹祸的发射机在天上,得用“太空武器”去摧毁它,而战斗机上没有发射机,不发射电波,不要担心反雷达导弹的追踪袭击,因而“两个基地”都将安然无恙。因此,这种“双基地雷达”将成为反雷达导弹的“克星”,使它无用武之地。
现代战争对雷达的要求越来越高,既要求雷达盲区尽量小,操作简便、安全,又要求雷达网具有一定的严密性和有效性。为了满足这些要求,人们采用高新技术在研制没有人值班的“无人雷达”。
美国国防部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制定了一个代号叫“冰霜搜索”的计划,组织专家初步研究“无人雷达”的方案,并广泛搜集有关资料。美国计划将这种“无人雷达”设置在人烟稀少或气象恶劣的高山、海岛和边远地区,并预计研制70部这种新型雷达,以便用来代替远程报警线上的老式雷达。
无人雷达的特点是,它的机内设有自动检测和故障诊断装置,因而可靠性高,一般不需要维修,如果某个零部件性能降低时,它会自动显示出来,从而避免了技术人员用仪表费尽苦心去查找,只要随手更换一下就行了。当然,无人雷达是指的无人值班雷达,既不需要许多士兵24小时轮流操纵和观测,也不需要很多技术人员经常去维修,但还要少量人员定期去检查。更使人感兴趣的是,无人雷达像机器人似的不怕艰苦,不讲条件,昼夜全天候工作,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何惧反雷达导弹的袭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