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苏身边有蒙恬,还有三十万的秦军,为何仅凭圣旨就自杀了?

为何仅凭圣旨就自杀了?
2025-04-05 20:22:04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秦始皇在他最后一次全国巡视的过程中,途径沙丘时,突然间染上了重病,不治身亡。在这个过程中,身边只有近臣赵高、丞相李斯和他最喜欢的小儿子胡亥。由于事出突然,是皇帝驾崩的消息,被赵高严密地封锁了起来。于是,一场宫廷夺位大戏,正式上演。

始皇帝驾崩前,曾将下诏让公子扶苏迅速赶赴咸阳主持下葬事宜。赵高分析了形势,很明显,这是将整个秦国都托付给了大儿子扶苏。这样的结果,对于秦始皇、对于秦国百姓、对于秦国的稳定与发展,都是非常正确的。但是,这样的结果,对于丞相李斯、对于秦始皇的近臣赵高而言,却是晴天霹雳。

因为赵高、李斯很清楚,公子扶苏是一个正人君子,具有匡扶社稷之才,是难得的国君人选。如果扶苏当政,一定会大赦天下,改变秦始皇时期的很多做法,甚至对赵高、李斯这样的小人,进行严厉制裁。到了那个时候,赵高一定会输得很惨,既没有权势,也没有地位。李斯也是一样,丞相之位一定不保。于是乎,一个邪恶的计划诞生了。趁着大家都还蒙在鼓里,就把事情办了。于是,赵高李斯合谋,假借秦始皇的诏令,赐扶苏、蒙恬自裁。

因为赵高李斯做得非常像,天下人都被蒙了过去。公子扶苏、蒙恬手中,尽管有30万精锐士兵,但摄于始皇帝的威严,还是选择了自裁。如果他们早早知道始皇帝已经驾崩,稍有一点头脑的人,都会做出正确的事情。那就是提兵还朝,诛杀奸佞,稳坐龙椅。如果是那样,历史又要重写了。

回答2:

秦国从来就是以法家治国,从商鞅变法之后,历任秦国国君都是依法治,秦国并不排斥儒家,所以扶苏会引用儒家的观点,以扶苏的性格,他不仅是引用儒家观点,其思想很可能就是儒家思想。在战国及秦汉时期,调动军队靠的是虎符,一个完整的虎符是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在将领手中,另一部分在皇帝手中,只有两个虎符同时使用,将领才有调兵权,当调完兵后,皇帝的虎符是要收回的。

赵高是公子胡亥的老师,又与扶苏的亲信蒙恬、蒙毅兄弟有隙,故而打算把胡亥扶为皇帝。为此,他把丞相李斯拉下水,一起合谋伪造秦始皇遗诏,立胡亥为太子。既然胡亥为太子,那么扶苏就必须死。扶苏死了,胡亥的皇位才坐得稳。蒙毅在咸阳掌握着禁卫军,估计也有十万卫兵。所以,赵高不敢轻易的将蒙恬杀死,而是回到咸阳以后,以蒙恬造反为名,将蒙毅也抓了起来。

尽管《史记》只告诉我们扶苏是秦始皇的长子。但是并没有交代他的母亲何人。但是后来陈胜吴广起义的时候,历史又透露了一丢丢信息给我们,那就是扶苏和项燕是可以放在一起做“旗子”的。那说明扶苏的母亲很有可能是楚国人。而且楚国贵戚在秦国后宫一直是一股重要的政治力量。不要说芈八子了,秦始皇嬴政的父亲赢异人若不是认了楚国华阳公主做干儿子,把名字都改成“子楚”,是连国君之位都登不了的。

由于扶苏母亲的事情,秦始皇估计也不想整天见到自己的儿子,毕竟这层隔阂太大了。所以最后当胡亥假传秦始皇诏书的时候,扶苏便感到自己死期已至,便毫不犹豫地自杀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有楚国的因素。

回答3:

公元前210年,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秦始皇长子傅肃按照皇帝的“诏书”上吊自杀;二是秦始皇将领孟天被胡海处死。

在秦始皇焚书、投奔儒家的过程中,扶苏强烈反对,这让秦始皇很生气。秦始皇派傅素到边疆修筑长城,抵抗匈奴。傅肃协助的军队是孟天的军队。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巡游时病重,命赵高写遗书。秦始皇的初衷是让扶助继承王位。然而,赵高却是个恶棍。秦始皇死后,赵高、李四、胡海三人密谋写诏书,让胡海继承王位。同时,他们奉命帮助苏孟天在秦始皇的声音中吊死。

接到诏书后,扶苏准备自杀。孟天当时在那里。他还说服了扶苏。这可能是个骗局。但扶苏似乎有一个强项,坚信这是秦始皇的命令。所以扶苏自杀了。然后说孟天,扶苏死后,孟天没有跟着。因为他很困惑,不相信事实。送诏书的使者囚禁了孟天。与此同时,胡海囚禁并杀害了孟天的哥哥孟毅。杀了孟毅之后,是孟天的时候了。孟天最后吞了药死了。

我们有个问题。为什么扶苏收到命令后立即执行。他不想打架吗?而且,孟天当时还说,他手里有30万军队。我们可以先确定这是否是真正的诏书。

在我看来,扶苏立即执行诏书有两个原因。扶苏的性格。扶苏从小就心地善良。如果他是国王,他一定是一个德行高尚的国王。这可以从他对秦始皇的一些政策中看出。当然,扶助是一个好人,但正因为如此,秦始皇认为他是一个软弱的人。因此,他被要求帮助孟天抵抗匈奴,以培养他果断果断的性格。更值得注意的是,扶苏当时没有称王的能力,心理和能力都有缺陷。他不适合在皇宫里搞阴谋。

回答4: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所以从君臣的角度来说,秦始皇让他死,他只能听从,否则就是抗旨,那就等于是造反,这叫不忠!除此之外,秦始皇还是他爹,他爹让他死,不从父命,这叫不孝。

回答5:

因为他是一位胸怀天下之人,体谅百姓生活疾苦。是,当时有着蒙家军的支持,有着长子的地位,有着天下人的希望,他可以抗旨,他可以反!但是他不愿意反,他不愿再起战端,不愿看到生灵涂炭。所以,他放弃了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