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传说之一:熬年守岁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年”是什么呢?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怪兽。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每年到除夕就出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满正在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
乡亲们封窗锁门,牵牛赶羊,谁还有心关照这乞讨的老人。只有村东头的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一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年”。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
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第二天正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
乡亲们一起涌向老婆婆家,之间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子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
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驱赶“年”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炮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样,“年”就过了。
这风俗越穿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春节之末,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在北方,尤其是在天津,元宵节除了吃元宵、赏灯之外。京津两地的人还喜欢在家中挂上中国结。
作为津门十景之一,天津古文化街乔香阁一直坚持“中国味,天津味,文化味,古味”经营特色,以经营文化用品为主。1989年,以经营中国结为主的乔香阁落户古文化街。20年来,乔香阁适时扩大经营范围,并将销售渠道扩展到了德国(布莱梅、柏林、吕贝克) 日本(大阪) 马来西亚(巴生、吉隆坡)等地。在同类化商店不断增多的情况下,乔香阁始终站在顾客的立场上,坚持以新产品和高品质吸引中外顾客。
元宵节,亦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时间是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这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钱塘瞿佑《双头牡丹灯记》:“每岁元夕,于明州张灯五夜。倾城士女,皆得纵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所以人们对此加以庆祝,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或者“灯节”。
百度一下 以下几个词语
春节 元宵节
里面有全部的节日的由来、习俗等等
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 ,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春节是个亲人团聚的节日,这一点和西方的圣诞节很相似。离家的孩子这时要不远千里回到父母家里。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团年”。团圆夜,家家户户阖家欢聚,叙旧话新,互相祝贺鼓励。我国北方地区在此时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了。而南方有吃年糕的习惯,象征生活步步高。守岁达旦,喜贴春联,敲锣打鼓,张灯结彩,送旧迎新的活动热闹非凡。
元宵节叫"灯节"因为这个节日的主要活动是夜晚放灯。
传说拿汤圆供火神就可以免收火灾。
我也是查出来,希望您能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