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偏见有几种:1.因为政治地位形成的——正如中国汉代关内人瞧不起关外人一样,日本关东地区因为自德川幕府以来就是日本的中心,因此对其他地区的人都是一种看乡下人的感觉。2.因经济发展程度形成的——经济发达地区的人自然会瞧不上不发达的地区,日本的四国、东北、北海道就因此被视为乡下地方。(我有个朋友原先在四国高知县,四国其实很不错了,但是和神奈川真的就没法比了,因此最近他去了厚木市)3.文化差异——A.琵琶湖两岸的近畿地区在德川幕府建立前一直是日本的中心,日本的平城京、奈良京、平安京等都在这一代,文化上千年的积淀使这里拥有日本其他地方所没有的优雅、闲适、感伤的公卿文化,这与武家文化所留下的尚武、服从精神,以及现代文明的注重效率、利益至上截然不同,彼此有所隔阂也是理所当然的了。B.以大阪为中心的商人、小市民文化一般被当作关西的代表,所谓“关西弁”说的就是这一地区人们的方言,热情、随意是其特点。这是日本丰臣时代开始兴起的一种文化,因为大阪豪商的威力和大阪地区向来重视商业(大阪的前身石山城下町就是有名的商业区,附近还有战国第一商业都市堺)的传统得以延续至今。大阪的商业文化之所以被许多人(尤其是关东人)讨厌,有一个有趣的例子——日本侵华时的第四师团就是在大阪组建的(又称商贩师团),这一师团虽为甲种师团,却怯懦畏战,战绩不佳,被称为“皇军之耻”。大阪地区的人也不太爱守规矩,闯红灯、横穿马路之类的事常常可以见到,相反关东人就“温顺”得多了。4.特殊历史遗留问题——长州藩和萨摩藩之争引起的两地一些人相互看不惯,一般仅限于精英阶层。长州藩在本州西部,萨摩藩在九州南部,两藩是倒幕运动的最有力的推动者,后来在明治政府中也取得了极大的权柄。虽然在废藩置县后两藩都不再是整体了,但很多这两藩武士及其后裔或在地域上属于这两藩的人仍视彼此为一体,因而形成了派阀。长州藩一直掌握着日本陆军,萨摩藩掌握海军,这两个兵种之间的竞争关系(如军费和向大陆还是海洋发展的问题)使其竞争更加激烈。
通婚问题:明治维新时期主要是不同阶级之间难以通婚,虽然没有规定华族、士族不得与平民通婚,但巨大的身份差距决定了其困难性。(皇族只能和华族通婚)至于地区之间通婚较少,一是因为交通,日本多山,明治时期的交通状况决定了不同地区的人难以交流;二是因为风俗,日本虽小,但在明治时期大部分日本人的活动范围还是很小的,因此生活习惯、方言的差距比较明显。三是人种原因,日本的主体民族是和族,但北海道地区却有大量的阿伊努族人,这些人在明治时期还处在原始社会后期,文明极其落后,自然难以和其他地区的和族人通婚。
关东人瞧不起关西人,叫他们“关西弁”
东京人瞧不起大阪人,觉得他们浑身铜臭(大阪是自古以来的商业都市),大阪人瞧不起东京人,觉得他们太循规蹈矩,过于死板
京都人瞧不起东京人,觉得东京人过于浅薄,没有文化底蕴(京都有千年以上的建都历史)
像北海道、青森、冲绳等地的人来到东京,也会被讥笑为乡下人。和中国别无二致。
至于互相通婚,没有什么问题。可能存在由于社会地位差别造成的无法通婚,因为地方偏见造成的问题应该十分罕见。
因为这种算是历史遗留问题。即使在国内,也有两个村之间,因为祖上的一些恩恩怨怨,所以两个村之间不能互相通婚。所以,LZ的疑问无法准确成立。
这是个历史问题,无论哪里都会有,日本当然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