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的思想是儒道合一吗?

2025-04-05 12:28:51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不是
王阳明先生是明代大儒。据他自己说,早年习儒,又在禅学上面下了很大功夫,“欣然有会于心”;后来被贬到贵州龙场,于绝地困境中顿悟儒道之简易广大,“沛然若决江河而放诸海也,然后叹圣人之道坦如大路”。由此而创心学一派。

阳明学上承孟子心性之学,一改宋明以来程朱理学向外驰求的风气。近读阳明先生《传习录》,其中四句教是阳明一生学问的精义。这四句是“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的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以下略为阐述,与各位探讨。

无善无恶是心之体

首句“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指心的本体,也是真心,也是性,也是天。发之于外,成万事万物、显喜怒哀乐;证之于内,自然了知它原本如如不动,不生亦不灭,不来亦不去,无善亦无恶。

阳明先生曰:"道无方体,不可执着。却拘滞于文义上求道,远矣。如今人只说天,其实何尝见天?谓日月风雷即天,不可;谓人物草木不是天,亦不可。道即是天,若识得时,何莫而非道?人但各以其一隅之见认定,以为道止如此,所以不同。若解向里寻求,见得自己心体,即无时无处不是此道。亘古亘今,无终无始,更有甚同异?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则知道、知天。"

这一段话,如果仅仅从文字上见,与先儒说相近。《中庸》:“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二,则其生物不测。”朱子注: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不过曰‘诚’而已。不二,所以诚也。诚故不息,而生物之多,有莫知其所以然者。朱子的注解,代表了宋代理学的观点。广征博引,洋洋大观,却完全和自己没有关联。因此,阳明认为理学的方法是差之毫厘而谬之千里,甚至是将学人导向不仁不义,不可不辨。

阳明针锋相对地指出:见得自己心体,就无时无处不见此天此道。"诸君要实见此道,须从自己心上体认,不假外求始得。"什麽是“实见”?不是从眼耳鼻舌身感知,而是由心灵智慧开启,无所不见而又实无所见。什麽是“不假外求”?不假文辞,也不由口说,而是以禅宗的方法向心内寻求悟入,一朝打破桶底,才得真解。如《传习录》记载,汝中一日“忽见满街都是圣人”,还只是个初见自心的消息。

既然是自心体认,也就没有地方可以攀缘借力,不能拿前人话头取巧。这是与传统上儒家学子 “做学问”不同处。所以这第一句最难,又是后三句的基础。世人对这一点不能透过,在后面的三句上难免支离空泛。可知那些妄论“虚无”的后儒何曾真识得“无”来?“人只说天,其实何尝见天?” “知心则知道知天。"就是针对宋代理学的向外驰求而作出的批评。

有善有恶是意之动

次句“有善有恶是意之动”。这里有两重意思,需要辨明。意的第一重含义,是真心的显现妙用,所谓感而遂通。《中庸》讲天下至诚,《大学》讲诚意。意的第二重含义,是私心妄念。在佛教,则有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

对圣人而言,这个意在本体上是无善无恶的,在起用上是有善有恶的。虽有随境起用,而其真心实未有动;虽随顺世间一切喜怒哀乐,但不以私心而生爱恨分别。对俗人而言,因私欲遮蔽真心而起执著分别,随着现象世界颠倒追逐。禅宗六祖惠能大师的名言:“不是风动,不是铃动,是仁者心动。”一个“动"字,点破凡圣的境界差别。所以善恶不能只从表面上去看。“汝欲识知俱生无明,使汝轮转生死结根,唯汝六根,更无他物。汝复欲知无上菩提,令汝速证安乐、解脱、寂静、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楞岩经》)

阳明为说明“心之发动处谓之意”,举“圣人之心如明镜,只是一个明,则随感而应,无物不照。”无物不照,所以善来则照善,恶来则照恶,也就是有善有恶。

《传习录》中记载了一段两个弟子的辩论。汝中曰:"此恐未是究竟话头。若说心体是无善无恶,意亦是无善无恶的意,知亦是无善无恶的知,物是无善无恶的物矣。若说意有善恶,毕竟心体还有善恶在。"德洪曰:"心体是天命之性,原是无善无恶的。但人有习心,意念上见有善恶在。格致诚正修,此正是复那性体功夫。若原无善恶,功夫亦不消说矣。"王阳明先生是明代大儒。据他自己说,早年习儒,又在禅学上面下了很大功夫,“欣然有会于心”;后来被贬到贵州龙场,于绝地困境中顿悟儒道之简易广大,“沛然若决江河而放诸海也,然后叹圣人之道坦如大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