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张举,吴国人,在句章当县令,这个县有妻子杀害丈夫的人,趁火烧了自己的屋舍,谎称丈夫死于火灾。丈夫家怀疑,向官提起诉讼。
妻子不服罪。张举带来两头猪:一头杀了,一头活着,都用火烧死,活的猪口中有灰,杀死的口中没有灰。然后检验尸体,口中没有灰,审问后妻子伏罪。
出自:
战国时期张举的文言文《焚猪见真情》
原文:
张举,吴人也,为句章令。邑有妻杀夫者,因放火烧舍,称“火烧夫死”。夫家疑之,讼于官。妻不服。举乃取猪二口:一杀之,一活之,而积薪焚之,活者口中有灰,杀者口中无灰。因验尸,口果无灰也,鞠之服罪。
扩展资料:
张举简介:
张举,真定府栾城柳林屯人。其家世代以农为业,到张举才有了读书人。他专心致志钻研《书经》,拜学官为师,研究唐尧虞舜及夏商周三代的学问,远远超过同类学生。
听说京城有很多著名的大儒,就背着食粮和书籍徒步走到京城,拜杨一清为师,请教道德性命之说。他在老师面前终日站立,未曾感到疲倦过。众学者都说他很不一般。
他很贫困,每天提一个油罐到馆舍,趁老师空闲时请示问询,讨论古今大事。杨舍人惊奇地说:“学子中没有如此真诚专注的人。”
历史评价:
太史氏说:“李克有名言:‘对处境困苦的人要看他不做什么,对贫穷的人要看他不拿什么。’我看张孟贤平生与人交往讲信用,见到财物廉洁,为公家做事就象对自家的事一样。
确实如此。张举自己绝对不被财物干扰,可以说是一位刚直、诚信、严谨、守节的人。到他官升到一州之主,恩惠遍及百姓,坚持原则却被排挤,屡受挫折却意志更坚,最后竟然激愤而死,可悲啊!
个人作品 《题栾冢秋风》
马渡栾台下,凉飙到玉鬃。
尘飞鸟羽横,林吼谷声空。
晋室奇功满,封邑余韵隆。
先生千古事,都付与秋风。
人物评价:
栾城人的明朝嘉靖年间御史陈九德对这位乡贤由衷地敬佩,写下了《拜太守张公祠》
《拜太守张公祠》
明·陈九德
祠堂香袅柏阴清,拜仰仪容忆旧名。
岳府剖鱼风尚凛,京场吊马草还青。
家从往昔甘贫窭,民到于今爱太平。
回视悬金鸣玉者,几人冰檗似先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焚猪见真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张举
原文:
张举,吴人也,为句章令。邑有妻杀夫者,因放火烧舍,称“火烧夫死”。夫家疑之,讼于官。妻不服。举乃取猪二口:一杀之,一活之,而积薪焚之,活者口中有灰,杀者口中无灰。因验尸,口果无灰也,鞠之服罪。
译文:
张举,吴国人,是句章县官.该县有一女子杀丈夫,再放火烧毁自家房屋,谎称丈夫是被大火烧死.夫家的人感到怀疑,将女人诉讼到张举这里.女人不服罪.于是张举牵来两头猪,一头杀死,一头活的.均用材火焚烧烧.活活烧死的猪口里有灰.杀死再烧的口里无灰.接着将女人丈夫尸体检验,口里果然没有灰,断定是先杀死再焚尸.女人只好俯首服罪.
原文
张举,吴⑴人也,为句章⑵令⑶。邑⑷有妻杀夫者,因⑸放火烧舍⑹,称⑺“火烧夫死”。夫家疑之,讼⑻于官。妻不服。举⑼乃取猪二口:一杀之,一活之,而积⑽薪⑾焚之,活者⑿口中有灰,杀者口中无灰。因⒀验尸,口果无灰也,鞠⒁之服⒂罪。
译文
张举是吴国人,担任句章县官。该县有一妻子杀丈夫,而趁机放火烧毁自家房屋,谎称丈夫是被大火烧死。丈夫家的人感到怀疑,便将女人诉讼到张举那里。妻子不服罪。于是张举就牵来两头猪:一头杀死它,一头活着,都用柴火焚烧,活活烧死的猪口里有灰,杀死再烧的口里无灰。接着将丈夫的尸体进行检验,口里果然没有灰。审讯之后,妻子终于认了罪。
注释
吴:即吴地,今江苏苏州一带。
句章:古地名
令:县令
邑:县,当地。
因:趁机
舍:房屋
称:谎称
讼:告状
举:指张举
积:堆
薪:柴草
者:······的人
因:于是
鞠(jū):审讯
服:认罪
原文 :
张举,吴人也,为句章令①。邑②有妻杀夫者,因放火烧舍,称③“火烧夫死”。夫家疑之,讼于官。妻不服。举乃取猪二口:一杀之,一活之,而积薪焚之,活者口中有灰,杀者口中无灰。因验尸,口果无灰也,鞠之服罪。
编辑本段译文:
张举,吴国人,是句章县官。该县有一女人杀丈夫,再放火烧毁自家房屋,谎称丈夫是被大火烧死。夫家的人感到怀疑,将女人诉讼到张举那里。女人不服罪.于是张举牵来两头猪,一头杀死,一头活的.均用柴火焚烧,活活烧死的猪口里有灰。杀死再烧的口里无灰.接着将女人丈夫尸体检验,口里果然没有灰,断定是先杀死再焚尸。女人只好俯首服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