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 是谁说的

2025-04-17 16:53:55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出自: 东周·战国 韩非 《韩非子·显学》。韩非选拔官员名言。
名言解释:
战国·韩非《韩非子·显学》。
州部:古代基层行政单位。卒伍:士兵的队伍。这两句大意是:宰相一定从基层州部兴起,猛将一定从基层卒伍发端。
这两句用于强调国家的文臣武将,特别是高层拔的官员和将领,一定要从有基层实际工作经验的人中选拔。否则处理政务,领兵作战就可能是纸上谈兵,耽误国家大事。

回答2:

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无论是文治韬略,还是盖世武功,莫不来自基层磨砺和实践锻炼。对于有志者来说,基层向来是驰骋的天地和事业的源泉。
我们看到,公务员招考更重视基层经历,“村官”成为大学生就业的重要选项,基层干部被赋予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近年来,基层一线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无论是文治韬略,还是盖世武功,莫不来自基层磨砺和实践锻炼。对于有志者来说,基层向来是驰骋的天地和事业的源泉。
范仲淹担任过亳州集庆军节度推官,王安石在扬州当过签书判官;“飞将军”李广原是弓箭手,名将关羽做过弓马手。如果没有深入广西大瑶山农村进行实地调查,就没有费孝通被称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的《江村经济》;如果不是一生坚持在最基层的工农中从事平民教育,晏阳初也不会被评为“现代世界最具革命性贡献的十大伟人”之一。
相反,缺少了基层的锻炼,不经过实践的摔打,一个人尤其是一个领导干部,其见识就难免受到局限,甚至留下致命的缺陷。纸上谈兵的赵括兵败身死,也使得40万大军被秦国坑杀;贵族项羽败于平民刘邦,就在于后者更熟悉底层,了解农民。
正因如此,无论古今中外,基层经验从来都受到特别的重视:唐代的张九龄就提出“不历州县,不拟台省”;以色列要求所有将军都必须有做过班长的履历。前不久十七届四中全会则提出,要建立来自基层一线党政领导干部培养选拔链,大力选拔经过艰苦复杂环境磨练、重大斗争考验、实践证明优秀、有培养前途的年轻干部。这的确是一个重要的战略思想。
有学者曾把知识分为两种,一种是 “可交流的知识”,一种是“不可交流的知识”。前者可以在课堂上学到,后者则只可意会无法言传。基层的摸爬滚打,正是学习、运用和发展这两种知识的最佳路径。
基层有最丰富的人情世事、最生动的教学案例、最真实的苦乐忧欢。今天的年轻人,尤其是当代大学生,选择到基层锻炼更有非同寻常的意义。植根基层、了解社会现实,脚踏实地、读懂中国国情,补上“起于州部,发于卒伍”这一必修课,先“扎下去”,再“冒出来”,人生会更精彩,事业会有更扎实的根基。
广袤基层,大有作为。到基层去,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年轻人成长的需要。焦裕禄、孔繁森、王永利、王彦生们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到基层去,脚踏坚实大地,仰望辽阔星空,经历风雨彩虹,当代中国青年一定能找到施展才智、丰富自己的发展道路,创造出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的辉煌业绩。

回答3:

韩非有之曰:“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劝;迁官袭级,则官职大而愈治。”《显学篇》

意义:战勇猛的将领都是从士卒提拔上来的,贤臣良相也都是从地方官提升起来的。因为这些人来自基层,大概更了解战场的形势和百姓的疾苦,也就能够更好的制定方针政策

回答4:

韩非。此句选自《韩非子·显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