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苦苦、坏苦、行苦?怎么解释?

2025-04-16 11:41:34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苦苦:是我们生活中感受到的痛苦,佛经中既使没有指出,我们也是认为是苦的,这有生理上引起的出生的痛苦、衰老的痛苦、病变的痛苦、死亡的痛苦;由社会环境引起的爱别离苦,即亲爱的人不能厮守在一起;求不得苦是所求不能如愿;怨憎会苦是怨家路窄,低头不见抬头见。以及五蕴炽盛苦,即五蕴身心不平衡的痛苦。

坏苦:又作变异苦,乐境变坏的苦。对所爱的人或物,因死亡破坏的变化所生起的苦感。是指我们通常快乐的感受。以佛法的智慧来看,我们所谓的快乐受并非真正的快乐,其实质也是痛苦的。例如我们饥饿时想吃,吃饱了就觉得快乐,但如果继续吃下去,不会觉得快乐。身体脏了,洗澡觉得快乐,但长时间在水里泡著不会觉得快乐。

由此可见我们的所谓快乐,是因为我们有了某种欲望之后,通过外境的刺激得到满足心理上出现暂时的平衡,于是我们觉得快乐,然而吃饭的实质并非快乐,倘若吃饭的实质是快乐的话,无论吃多少都应该觉得快乐。

然而事实不然,当我们带著强烈的欲望吃馒头时,吃一个、两个、三个感到快乐,吃到四个、五个、六个时,你会发现此时已由原来的快乐转变为痛苦了。吃饭是这样,世间上一切通过欲望得到的快乐莫不如此,因为这种乐受能变坏,因此称为坏苦。

又如人类的乐受,与苦受、忧受、喜受一样,都是一种情绪,我们喜欢乐受,也喜欢喜受,但乐受过后必然是苦受,喜受随之是忧受,苦乐忧喜都属于动荡不安的心态,在四禅八定的修行中,初禅、二禅、三禅因为喜乐受还在的关系,未能避免水火风的灾难,唯有到了四禅舍念清净,无喜无乐,才能平安无事。

行苦:行,是迁流变化义。世间一切都是无常变化,这乃是宇宙人生之规律。但世人不识这种规律,追求永恒:希望身体永恒、家庭永恒、婚姻永恒、事业永恒、人际关系永恒、爱情永恒,事实上世间没有一样永恒的东西,世事无常,美好的事物往往是昙花一现,转瞬即逝。

扩展资料:

三苦,佛学术语,名数,佛教中有时又把苦分为苦苦、坏苦、行苦的三类。总之,娑婆世界,一切莫非是苦。苦集灭道四谛,在佛法里面是根本法。迷惑造业才有这个苦果,六道轮回的苦果。我们今天受的“苦”,是从“集”来的,“集”就是迷惑造业。世尊将三界之内的苦报归纳为三大类。在欲界里面,这三类苦统统具足。

苦细说是八大类: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这八大类在欲界的众生可以说是每个人都要受的,没有一个人能逃得过。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三苦

回答2:

(慈诚罗珠堪布作)
苦苦、变苦和行苦
有人会问:轮回怎么会是痛苦的呢?我们的亲身经历可以证明,轮回中确有快乐啊!之所以有这些感觉,都是因为自己被一些表面的、暂时的现象所蒙蔽的结果。如果我们能够了知这些所谓快乐的真相,就会对自己目前所处的岌岌可危的现状生起强烈的忧患意识。
佛陀一针见血地指出:苦可以分为三种,
一、苦苦。两个苦字说明了痛苦中的痛苦,真正的痛苦,也就是常人都能觉察的苦。它很明显、很粗大。苦苦主要存于地狱、饿鬼、畜生三恶趣当中;
二、变苦。这种苦开始不是很明显,但后来可以变成痛苦。譬如在街上看到陌生人出车祸死亡,不会感到很悲痛。但如果死者是自己的父母亲人,则立即会有强烈的痛苦感受。因为对亲人有感情,所以会引起伤痛。如果在车祸事件当中没有潜伏着痛苦的话,就不可能有痛苦的感受。另外,一些世俗中所谓的快乐也有可能会变成痛苦。譬如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就感觉身心舒畅;一旦面临分手,就会黯然神伤。如果当初在一起的时候不觉得快乐,分手之时也就不会有什么痛苦。所以快乐和痛苦在此是成正比的。
这种“苦”,表面上看似快乐,实际上随时都可能变成痛苦。如果没有先前的快乐,就不会有后来的痛苦。就像我们在商场等公共场所中,虽然与成批的陌生人萍水相逢,又各奔前程,却既不快乐也不痛苦一样。因为没有先前的快乐,所以没有后来的痛苦。在这种先前的快乐中,隐藏着后来的痛苦,所以称之为“变苦”,变苦通常存在于欲界的人和天人道中;
三、行苦。因为它很细微,所以我们的感官对它的生灭没有明显的反应。但它却像火车的车头一样,牵引着后面的痛苦,也就是说,它有能力导致其它痛苦的产生,因为它是有漏法。行苦主要存在于色界与无色界中。
佛就是如此全面地给苦作了定义,如果轮回中只有苦苦的话,那么人间也是有快乐幸福的。不止天和人,包括畜生也会有快乐的感觉,但这只是片面的想法。不论世界多么的五彩缤纷、绚烂夺目,万法最终还是离不开痛苦的。因为佛所看到的,是轮回的全貌,而不只是片面的一部份。在他将苦的粗细层面都观察到以后,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轮回中充满了痛苦。
人的痛苦,不要说与地狱或饿鬼道的众生相比,就是与畜生相比,都是微乎其微的。但是,如果可以选择的话,又有多少人愿意重新再过这一生?并不多。因为大家都觉得活得太累,太辛苦,因为,生活压力太大了。即使在人世间找不到太多苦苦,但这并不表示人生没有痛苦,人们的痛苦往往来自于精神上的空虚和恐慌。譬如大生意人的最终目标也就是希望自己有好日子过,但随着事业而来的却是无比的压力,甚至有人会因无力承担而走上绝路。
没有修学佛法的人,年轻时还不太在意,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由于心中没有依处而产生的空虚感便与日俱增。身强力壮时为了防老去拼命挣钱,面对老病和死亡时,一辈子累积的财富却派不上用场。或许有人会寄希望于人,但我们不得不接受一个事实:亲友的关怀、儿女的孝顺,比如陪伴于身边,或以书信或电话的方式给予安慰,都不能抵御心灵上的惶恐。最终只有单枪匹马孤军奋战,但即使用出浑身解数,又怎能战胜实力强大的瘟神、死神呢?此时此刻,心中的恐惧与懊恼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多数人就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