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小说《出关》写于1935年,这一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动荡的时期之一。此时的中国正面临着外敌入侵、国内政治动荡、文化矛盾加剧等问题,鲁迅的作品也受到了这一时期社会环境的影响,表现出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社会批判。
在《出关》中,鲁迅以古代先哲老子西出函谷关的故事为创作背景,通过虚构的情节和人物形象,表达了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和批判。
首先,鲁迅在小说中通过描写孔子的困惑和挑战,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对于传统文化的矛盾和困境。在孔子与老子的对话中,鲁迅揭示了传统文化的消极面,尤其是老子所代表的“无为而治”的思想。这种思想在当时的社会现实中被鲁迅视为一种逃避现实、掩盖矛盾的手段,同时也是一种对社会责任的消解。
其次,鲁迅在小说中通过描写老子的出关,表达了他对当时社会现实中虚无主义和空谈家们的讽刺和批判。老子在小说中被描绘成一个虚无主义者,他的“无为而治”的思想被鲁迅视为一种消极避世的态度。鲁迅通过描写老子在孔子的挑战下被迫出关,揭示了这种虚无主义者在面对现实挑战时的无奈和无力。
最后,鲁迅在小说中通过描写孔胜老败的结果,揭示了当时社会现实中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在小说中,孔子最终战胜了老子,这象征着现代思想对于传统文化的胜利。然而,这种胜利并没有给孔子带来实际上的好处,相反却使他陷入了更大的困境。这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之间的矛盾和挣扎。
总之,《出关》是鲁迅在1930年代社会背景下创作的小说,它表达了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和批判。通过描写老子西出函谷关的故事以及孔子与老子的对话,鲁迅揭示了传统文化的消极面和虚无主义者的虚妄,同时也表达了对当时知识分子处境的同情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