雏蛤(Buchia)是一个世界性广布的双壳类属,主要存在于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地层 中。它生活周期短,演化迅速、形态奇特,在它生活时期的绝大部分区域,由于菊石属种 单一,因此,往往用雏蛤进行地层划分和对比。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的双壳类雏蛤在北美 和俄罗斯西伯利亚的侏罗系—白垩系地层研究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加拿大西部卑诗 省Jeletzky(1984)利用双壳类雏蛤(Buchia)化石建立了雏蛤的地方性带,用Buchia unschensis与B. volgensis带的界线来识别加拿大北方地区的侏罗系—白垩系界线。
不少学者曾对我国侏罗纪海相双壳类生物地层进行过探讨,如文世宣(1988),Wang et al.(1988)曾建立6个组合;陈金华等(1987,1992,1997)前后建立过早侏罗世和 晚侏罗世6个组合;阴家润、殷鸿福、杨遵仪等(1988,1990)将青藏高原北部侏罗系 双壳类划分为9个组合;沙金庚(沙金庚,1992;Sha et al.,1993,1994)建立过黑龙江 东部东安镇组下部2个组合。孙东立等(2000)总结出11个组合,其中Buchia fischeriana-Buchia unschensis组合见于黑龙江东部饶河东安镇组下部,Buchia fischeriana类 群可能也见于绥滨东荣组顶部。这一组合的时代常被确定为靠近侏罗系—白垩系界线附 近,在西伯利亚北部和格陵兰东部,两指引种的延伸带均为上伏尔加(Volgian)阶— Berriasian阶底部,大致与菊石Craspedites taimyrensis,Chetaites chetae和C.sibiricus带相当。以大量地方性种为代表的B.gucuoensis-B.shuomoensis组合(休莫组和古措一组苟宗海,1994,1997)大致可与此组合对比。藏北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喀喇昆仑—横断山区晚 侏罗世晚期,班公错-怒江小洋盆(缝合带)闭合造成海退,那里迄今未发现Tithonian 期海相双壳类,而雪山组下部或索瓦组顶部则含有Kimmeridgian阶的Entolium comeolum- Myopholas multicostata组合。
西藏白垩纪双壳类生物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文世宣(1999)研究了青藏高原白垩 纪双壳类生物地理,认为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为白垩纪双壳类地理分布的主要控制界线。早白 垩世期间,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以南的喜马拉雅地区的双壳类Retroceramus,Nototrigrnia,Maccoyella,Eyrena等与澳大利亚、南极、东非、南美等原冈瓦纳古陆各部分的相似,缝合 带以北的Gervillaria,Caestocorbula,Myopholas和Trigonioides等,则是限于特提斯北缘及亚 洲大陆东部的分子。到晚白垩世随着印度次大陆的向北漂移,特提斯洋缩小,两类型双壳类 逐渐混合。至马斯特里赫特(Maastrichtian)期,喜马拉雅地区终于出现了在暖水的特提斯 地区早就出现了的礁相固着蛤Bournonia,Praeradiolite,Biradiolites等。
前人对侏罗系—白垩系界线时期的双壳类雏蛤(Buchia)化石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 究。黑龙江东部出露有相关的海相地层,Sha et al.(1994)对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的雏 蛤化石做了研究,为进一步的分类和生物古地理研究打下了基础。沙金庚(1985,1991,1992)研究了黑龙江省饶河县东安镇西部东安镇组最高层位为Buchia pacifica层,确定为 下白垩统雏蛤组合。陈金华(1992)研究黑龙江省绥滨地区晚侏罗世雏蛤带时,最高层 位为Buchiafischeriana,确定为上白垩统雏蛤组合。万晓樵等(2000)在界线附近发现了 较连续的该双壳类化石层位,为界线确定提供了直接证据。Li et al.(1988)最先对西藏 南部上侏罗统和下白垩统的雏蛤做了研究,但由于化石采集层位的局限,没能明确 Berriasian期的化石特征。特提斯喜马拉雅地区上侏罗统至下白垩统,经苟宗海(1990,1994,1997)研究显示,最高层位为Buchia piochii-Buchia gucuoensis雏蛤组合(产于休莫 组上部),但未见喜马拉雅地区下白垩统雏蛤的研究报道。夏遵义等(2005)研究了1999 年中国地质大学阴家润教授和西藏地质局等人实测的藏南喜马拉雅地区聂拉木至古措地区 的6个剖面(拉弄拉剖面、古措剖面、布氏蛤剖面、普热剖面、三牛沟剖面、扎顿剖面)的雏蛤后,发现该地区除前人发现的晚侏罗世雏蛤外,也含有早白垩世的雏蛤属种Buchia subokensis,产于三牛沟剖面。这6个剖面可识别出4个雏蛤组合,首次记述了该区层位最 高的雏蛤组合。同时,新发现的Buchia subokensis雏蛤生物组合为藏南存在下白垩统提供 了新的生物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