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公是个中医,可他从来不为自家人看病,私下不肯,就是去他的诊所找他给他药费他也不肯这是为什么?是不

2025-04-06 22:26:14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医不自医!!!
一般认为,医不自医是由于医者对疾病、医理、药理都比较明白,给人医病时能根据病情客观进行辨证论治,处方用药以病而立,多无顾忌,所以常常显效。而给自己或者家人医病时,往往联想较多、顾虑较多,担心某药热、某药寒、某药有害、某药有毒,如此掂量来掂量去,下不了决心。开起药方来,小心翼翼地把药味换了又换,把药调了又调。最后形成的处方,其药味与君臣佐使配伍法则有违,战斗力锐减;其药量与寒热温凉四性不符,目的性不明确,造成既扶正不力,又驱邪无果的结局,疗效自然差一些,大都以为“医不自医”是这种“惜己”的人性和“忧患”的心态决定的,其实,这也未必是唯一的原因。
中医诊视疾病要四诊合参,而这一原则是医者针对患者实施的,假若用于自身,无论望色、闻味、切脉都大为不便,虽有镜鉴可以借助,但终难得准确的信息;痛苦之中,判断力和理智程度也相对降低,对诊疗思路会造成直接影响,恐怕这也是原因之一。
高明的医生,肯定比平人更留意自己的身体状况,也会好好调理自身。例如华佗,张仲景,葛洪,孙思邈,钱乙,李时珍等。这些名医哪个不是活了60年以上?在古代60岁上的人就相比现在90以上的人,他们能活这么久,很明显与其高超的医术脱不了关系。而一个平时十分注重调理身体的医生,他一旦得病,就必定是大病急病,严重的病症加上高龄的身体,纵使再高超的医术,怕也无力回天啊。所以,这也是“医不自医”的原因。

回答2:

中医自古就有‘病不治己,旁观者清’的说法,晚清名医叶天士就是这个说法的一个支持者。叶天士认为医生在给自家人看病时,避免不了一种情绪上的影响,尤其中医,完全是靠观察病人的气色、脉象等来诊断,自家人给自家人看病,难免感到紧张、着急,甚至怀疑,对大夫来说,下药必定会犹豫,所以叶天士不主张大夫给自家人看病。

  电视剧《大宅门》的连续播出引发了大家关注中医药的热情,电视剧里每每出现一些有关中医药的情节,不管是出于好奇,还是想学点知识,许多观众总想弄个明白。

  其中有这样一些情节让观众有点不明白:白荫堂和白周氏生病时都是请外面的医生诊治,但是自己本身就是医药世家,儿子白颖园和孙子白景怡都是可以进宫给皇帝和后妃看病的,医术应当是相当不错了,可为什么不让儿子和孙子给自己看呢?

  对于观众的这个疑惑,北京中医医院符友丰大夫说:“中医自古就有‘病不治己,旁观者清’的说法,晚清名医叶天士就是这个说法的一个支持者。叶天士认为医生在给自家人看病时,避免不了一种情绪上的影响,尤其中医,完全是靠观察病人的气色、脉象等来诊断,自家人给自家人看病,难免感到紧张、着急,甚至怀疑,对大夫来说,下药必定会犹豫,所以叶天士不主张大夫给自家人看病。”

  不单是中医,就是西医也有不给自己开方子的“传统”。究其原因,科学的解释是由于现代医学的进步,使科目分类越来越细,就一个感染来说,有各种不同的感染病菌,感染又有不同的阶段,什么病菌该怎么用药、什么阶段该用什么药,都需要专业医生来决定,即使你是医生,也不可能在各个领域都出类拔萃。科学的依据让“病不治己,旁观者清”也能在西医里站住脚。当然,现实中也不完全就是这么严格,它毕竟仅仅是个传统而已,我国一代名医萧龙友就有每天早晨起床后先给自家人号脉后,再外出诊治的习惯,为什么呢?每天早起他给自家人号脉后,健康人的脉象心里就有数了,再给别人看病,就有了一个比较。

回答3:

给自己的亲人看病是有压力的 多半是他没有把握 对自己没信心 所以不敢给自己的亲人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