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是一座具有二千多年历史的江南古城。楚考烈王十五年(公元前 年),春申君黄歇徙封于此,在此筑城,始置菰城县,以泽多菰草故名。隋仁寿二年(公元 年),置州治,以滨太湖而名湖州,湖州之名从此始。解放后,先后设浙江第一专区、嘉兴专区和嘉兴地区,治所长期设在湖州。 年 月,实行撤地建市,撤嘉兴地区,建湖州、嘉兴两个省辖市。湖州市下辖德清、长兴、安吉三县和城区、郊区。 年撤销城、郊两区建制, 年设立城区、南浔、菱湖三区。 年撤销城区、南浔、菱湖三区,设立吴兴、南浔两区。湖州是中国蚕丝文化、茶文化、湖笔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在市郊钱山漾遗址出土的蚕丝织物,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古老的蚕丝织物。南浔“辑里丝”曾获 年巴拿马国际金奖。长兴顾渚山曾建有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贡茶院,是“茶圣”陆羽进行茶事活动的主要场所。被列为“文房四宝”之首的湖笔产于湖州善琏,百姓尊秦朝大将军蒙恬为“笔祖”。湖州人才辈出,人文荟萃。在历史上既哺育了唐代诗人孟郊、元代书画家赵孟兆页、明代小说家凌蒙初、近现代书画大师吴昌硕等一批名人,也吸引了王羲之、颜真卿、陆羽、苏轼等不少名流。建国以来湖州籍的“两院”院士(学部委员)共 名。“两弹一星”的功臣中,钱三强、赵九章、屠守锷就是湖州人;“新时期铁人”王启民、“海空卫士”王伟、“人民卫士”沈克诚更是当代湖州人的骄傲。
中国的文学,向来就与风土人情结下了不解之缘。从《诗经》中的《国风》、
屈原的《离骚》、陶渊明的田园诗,到吴承恩的《西游记》、曹雪芹的《红楼梦》以及现代
沈从文的小说《边城》等等,都以广泛而深刻地描写风土人情而著称。当代著名导演张艺谋
执导的影片之所以能频频获奖,也在于他在风土人情方面下了不少功夫。退一步讲,有些作
品,虽然不是以描写风土人情而著称,但也或多或少地涉及到风土人情的范畴。这是因为,
文学是反映社会生活的,而生活又是生动具体的,生动而具体的生活则少不了有风土人情的
融入。反过来讲,要想从文学的角度,去刻画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来??[1]?
,就应在风土人情方面多下功夫。如果说“爱情是一个永恒的主题”,那么,“风土人情”
则是文学创作上的常用题材。?当然,中小学生的作文,或许还算不上什么正式的“文学”
,但确与文学创作有着相同的写作方法和写作原则,而我们的老师和学生,可能还无意正视
风土人情这一领域。正如一处未开发的风景名胜,本地人长期身处其境,也没有觉得有什么
特异的、可欣赏的地方,甚至感觉到平淡、枯燥,而对别的地方倒很向往,一旦有些外来人
看后大为惊叹,才引起注意。等到更多的外地人纷纷慕名而来,才发现原来自己的身居之境
,确是一块风景宝地,大有开发与保护之必要。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们的中小
学生,其生活环境,大多局限在校园及家庭所在地,虽然现在正兴“旅游热”,但由于学习
和经济等方面的因素,不可能有太多的外出旅游、观光、考察的机会。有的学生甚至十几年
没有走出过自己的家园,对所谓的“风景”、“名胜”,没有直接而深刻的体验,更没有经
历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因此,学生在写作时,总觉得无“风景”可写,无“大事”可记
,缺乏写作的激情和兴趣。如果教师不能给学生指出一条切实可行的“门路”,依然借教材
、凭经验,硬逼着学生年年写,天天写,学生会写出什么呢?会写出什么结果呢?答案是肯定
的,那就是:无东西可写,然后是凭空编造,编不来干脆照抄照搬。长此以往,形成作文难
,怕写作的心理。那么,怎样解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问题呢?最好是把目光放在本地
,在学生身边就地取“材”;怎样给学生指出一条切实可行的“门路”呢?最好是对当地的"
风土人情"进行一些适当地“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