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鳌拜嚣张跋扈,不把皇帝放在眼里,利用不了。
康熙决意铲除鳌拜集团。鳌拜党羽已经遍布朝廷内外,行动稍有不慎,必将打草惊蛇,酿成大变。康熙决定不露声色,于是挑选一批身强力壮的亲贵子弟,在宫内整日练习布库为戏。鳌拜见了,以为是皇帝年少,沉迷嬉乐,不仅不以为意,心中反暗自高兴。康熙八年(1669)五月,康熙先将鳌拜的亲信派往各地,离开京城,又以自己的亲信掌握了京师的卫戍权。然后他召鳌拜入宫觐见。鳌拜此前常常出入宫廷,不以为奇。这次一召,他就毫无提防地来了。此前,康熙召集身边练习布库的少年侍卫说:“你们都是朕的股肱亲旧,你们怕朕,还是怕鳌拜?”大家说:“怕皇帝。”康熙于是布置逮捕鳌拜事宜。等到鳌拜入宫,康熙一声令下,少年们一拥而上,鳌拜猝不及防,被摔倒在地,束手就擒。
接着,康熙命议政王大臣等审讯鳌拜。大臣们审实后,宣布鳌拜30条罪状,应处以革职、立斩。据法国传教士白晋记载,当时鳌拜请求觐见康熙,让康熙看他为救康熙祖父皇太极而留下的伤疤。结果,累累伤痕和对上两代皇帝的功绩,终于使他保住了性命。康熙念及鳌拜资深年久,屡立战功,且无篡弑之迹,遂对他宽大处理,免死禁锢。其党羽或死或革。不久,鳌拜就在禁所死去,卒于康熙八年(1669)。
其实我觉得是康熙是在太愤恨鳌拜了,内心对他的厌恶之情犹如滔滔江水延绵不绝……实在了到了是可忍孰不可忍,叔能忍婶也不能忍了的境界。
我不知道汉语记录当中是不是有对鳌拜罪名的总结陈列,但是康熙八年有一道满文谕旨,总结了鳌拜12条罪名,这个谕旨的满文原件头前写着“bai hese wasimbuha gisun be ejeme arahangge”——大概意思是“白话谕旨降旨之言的抄写记录”。从这里面的语气看来倒像是彼时还是小皇帝的康熙的肺腑之言,个人感觉这么多条里,令康熙最为愤怒的是鳌拜强行搞死了苏克萨哈一家这个行为,因为这一段的前因后果康熙诉说的最为详细,言语中感情色彩也最为浓厚。
鳌拜的势力太大,在朝堂上已经可以左右朝局的地步,那个时候康熙还是个年轻人,如果不干鳌拜,根本无法完全把皇权捏在手里,再说鳌拜又不是傻子,利用他他会傻乎乎听任摆布?
群龙无首,笼而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