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至天津的运河 改造何时动工? 主管单位是什么单位? 投资金额多少?

2025-04-05 21:59:00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京杭大运河沧州段被称为南运河,它的开挖实际上比隋运河还早,远在曹魏时期就开始了,曹操攻乌桓所开那段运河称平虏渠,明时称御河,有“运河”之称是清代的事了。运河沧州段南起吴桥第六屯,北至青县李又屯,流经吴桥、东光、南皮、泊头、沧州市区、沧县、青县,全长215公里,是京杭大运河串起的近百座大大小小的城市中里程最长的。

  沧州是最得运河风水的一座文化古城。沧州得名,始于北魏孝明帝熙平二年(公元517年),其兴盛,却缘于明代运河漕运的开通。明永乐年间重开会通河,河运大兴。运河的贯通,漕运的兴盛,工商业的发展,人口的剧增,一座座运河名城迅速崛起。由于地理位置显要,沧州理所当然地成为运河上的一座大码头。百物聚处,客商往来,南北通衢,不分昼夜。清代沧州诗人刘梦,有《述沧州诗》谓:“工商如云屯,行舟共曳车。漕储日夜飞,两岸闻喧哗”。这确是当时状况的写真。

  运河不仅是一条经济大动脉,也更是一条文化传输带,沿河一线的文化也随着南来北往的漕船汇聚到这个水陆大码头上,而且迅速地同沧州本土文化融合,形成了沧州独具特色的文化。

  运河文化在沧州的呈现,是以苍凉、悲壮、豪隽为基调的。在全国独一无二的沧州“武术戏”即是明证。

  那个年代大漕船上都带着戏班子,戏班子多是唱昆山腔和弋阳腔的。船在哪个码头泊下,就在哪里演戏。沧州自古以来是享誉海内的武术之乡,霍元甲出生在沧州,沧州还出了大刀王五等武林名家,所以素有“镖不喊沧”之说。沧州人用武术“改良”了戏曲,才有了“武术戏”。武术戏与戏曲的“武戏”不可同日而语,武戏是花拳绣腿,而武术戏是真正的武功,全部的真套路。武戏的兵器道具是假的,武术戏的道具却是真刀真枪。武戏有比较复杂的情节,而武术戏的情节往往比较简单,以套路展演为主。更早的武术戏甚至连台词和唱腔都没有,属“武功哑剧”,但观众却能基本上看得出是《三打祝家庄》还是《七擒孟获》。有了南戏昆山腔和弋阳腔的传入,武术戏就成为最能体现运河文化特色的剧种。当然后来改用京腔或更为豪壮的梆子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