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有许多明显的好处,我归结起来可分为以下三方面。
1、 激发兴趣培养创新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运用信息技术于教学中,可以达到声、形、色并茂,强有力地吸引着学生,把学生带进一个崭新的境界,创造出激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同时整合了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是学生主体性更强的教学,相比于“满堂灌”的“填鸭式”教育更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判断、归纳、推理能力和创新精神。
2、 化难为易,提高了效率 教学内容中一些重点、难点,利用常规教学手段,靠教师的自制学具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而运用信息技术,能把高度抽象的知识直观显示出来,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的问题。
3、 学习自主化,个性化 传统教育是以知识为中心的,灌输性的教育。一个班的学生无论程度,一律使用相同速度,讲授相同的知识,很难顾及听不懂的学生和“吃不饱”的学生。通过信息化技术的运用,特别是网络技术的运用,每个学生可以针对自己的需要进行“点播”式学习,充分体现了自主性,提高了效率。
而且运用网络技术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上的障碍,给学习带来更多的便利。在学校教学中有许多的课后作业都可以通过这种形式来完成。
信息技术与学前教育的应用
学前教育是人终身教育的起始阶段,社会对学前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学前教育的定位已从过去的“学校教育的预备阶段”提升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实现信息技术与学前课程教学的整合是学前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现代社会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社会发展迅猛,信息技术和教育作为推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动力,大力发展信息技术教育,既是当前社会的需要,也是国家发展的需要。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对幼儿园信息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在学前教育阶段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活动,尤其有重要意义。
一、信息技术在学前教育应用的特点:
1、教学方式形象生动,较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和创造能力。选择适合的软件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表现,使抽象概念具体化,让幼儿身临其境,容易理解接受。从而有助于提高幼儿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2.能增强教师与幼儿互动、交流。信息技术教育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新颖活泼的教学方式很大程度地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幼儿和教师的交流。从一定程度上讲,改变了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给幼儿更大的思维空间。
3.从多方位、多角度涉及学科内容,达到学科整合的目的。信息技术教育从多个方面融合各个学科的内容。
二、信息技术要应用于学前教育还应注意几个问题:
1.信息技术教育要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为目的。幼儿对未知世界有很大的好奇心,对任何事物都充满了丰富的想像力。幼儿的创新意识培养应交织在日常活动中,融入教学之中。作为教师,重点是要抓住幼儿身边发生的每个能激起幼儿思考、想象且为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情、境,让幼儿内在的创造冲动释放出来。例如,长时间不动电脑,电脑就会黑屏,这时,如果告诉幼儿去晃一晃小鼠标就好了,幼儿对这件事不好奇,觉得没什么意思,可是如果要对幼儿这么说:“小电脑等小朋友们很长时间了,现在都睡着了,你们知道怎么把它叫醒吗?……你们悄悄的走过去,轻轻地晃一晃小鼠标,就可以把它叫醒了。”幼儿们带着对这件事情的好奇心去叫醒电脑,就会有一种成就感,带着好奇心去玩每一个游戏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激发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好奇心并培养了其创新意识。
2.信息技术教育要以幼儿身心发展为中心。活动中,应该选择那些交互性好的软件,在有错误时用“再试一次”、“你一定行”等语音来激发他进一步探究的勇气,让幼儿真正与计算机这个听话、耐心的工具交朋友,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3.信息技术教育也应遵循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我们不能让幼儿在老师的操纵下表现“主体”,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情感、思想,与他们平等地交流、互动。例如“一起来游戏”中有四个游戏,其操作方法基本相同,但游戏内容不同,我只讲了前两个游戏,后两个让孩子主动地去摸索学习。儿童的世界,应该让儿童自己去探索、去发现,他自己探索得来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幼儿自主参与、自主学习、自由表达,但也要做好幼儿自主学习的监护者、引航者,让幼儿的主体性在活动中得到完美的发挥。
总之,借助信息技术教育活动,可以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在人机互动、多种感官参与的过程中呈现最佳学习状态,并对感知对象产生强烈的热情,引导幼儿强烈的求知欲,获得知识信息,促进认知和创新意识的发展。信息技术教育融于学前教育势在必行,幼儿教育也将会走上一个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