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火的定义: 将淬火零件重新加热到低于临界点某一温度保温,亚稳组织将发生转变,这一处理称为回火。 淬火后得到的是亚稳组织,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所组成,它们都是处于亚稳定状态,有自发转变为铁素体和渗碳体平衡组织的倾向。回火可使组织转变,性能改变,内应力消除。回火时的转变称为回火转变。
回火目的:(1)、不稳定组织→稳定组织; (2)、提高塑性和韧性,降低脆性; (3)、降低或消除残余应力。
回火时的组织转变大体上可分为五个阶段::
(1)、马氏体中碳的偏聚—时效阶段,100℃以下;
(2)、马氏体分解马氏体转变,发生于100℃~350℃;
(3)、残余奥氏体转变,发生于200℃~300℃,属于低温回火,得到回火马氏体(M');
(4)、碳化物转变,ε(η)→θ,发生于~400℃,属于中温回火,得到回火屈氏体(T'); (5)、基体α相回复再结晶,碳化物聚集长大,发生于400℃~550℃,属于高温回火,得到回火索氏体(S')。
这几个过程的温度不能截然分开,详细讨论见下。
一、马氏体中碳原子的偏聚-时效阶段(~100℃)
马氏体是碳在α-Fe中的过饱和固溶体,存在于体心立方扁八面体中的碳原子将使晶体点阵产生严重 畸变,使马氏体处于不稳定状态。为了降低能量,在100℃左右,碳原子就偏聚于位错或孪晶界面,或 板条界,形成微小的碳的富集区。 例1.计算得到230℃时,碳原子扩散0.2nm,约需20μs(微秒),如钢的MS高,则在淬火过程中就能发 生扩散。 例2.含碳0.21%的Fe-C合金,奥氏体化后淬火,150℃回火10分钟,测得α基底含碳0.03%,而板条马 氏体的条界碳含量为0.42%,说明淬火或回火过程中,碳偏聚于板条。 1.板条M 亚结构为位错,C原子向位错线附近偏聚形成偏聚区。 C+⊥ = ⊥C 2.片状M 亚结构主要为孪晶,大量的C原子向垂直于M的C轴的(100)面富集,形成富C区。
二、马氏体的分解—过渡型碳化物析出阶段(80~250℃)
此过程发生在温度高于100℃(80~250℃)时,马氏体开始发生部分分解,随回火温度升高及时间 的延长,富集区的碳原子发生有序化后转变为碳化物。随碳化物的析出,马氏体的含碳量不断减少,点 阵常数c↓、a↑、正方度c/a不断下降,马氏体的分解有两种(即双相分解和单相分解)。析出弥散分布的 ε碳化物与马氏体保持共格关系。 ε碳化物为ε-FexC(x=2~3),hcp结构,与基体马氏体保持共格关系。ε不是平衡相,而是向渗碳体 转变前的一个过渡相。 对于含碳量低的板条M只发生C原子向位错线附近的偏聚,没有碳化物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