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的中国与古朝鲜有什么文化交流?

2025-04-09 09:07:11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秦灭六国期间,匈奴各部统一起来并建立了奴隶制国家。匈奴是中国北方草原上的一个古老民族,其最高统治者称单于(chányú)。乘中原地区兵革(借指战争)未息,赵(周朝国名,在今山西北部和中部、河北西部和南部)、燕(周朝国名,在今河北北部和辽宁南部)、秦(周朝国名,在今陕西中部、甘肃东部)的北部边防松弛之机,单于率兵进占河南(今内蒙古河套一带)。秦灭掉六国统一天下之后,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大将蒙恬(?一公元前210年)率士卒30万北击匈奴,收回了河南地区。蒙恬利用地势,修缮、增补旧秦、赵、燕长城并把它连接了起来。长城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鸭绿(lù)江,绵延万余里,对保卫黄河流域先进的经济和文化发展,起了巨大作用。

长城修到辽东,朝鲜王箕否因为害怕秦军袭击,不肯与秦往来。秦末战乱,燕、齐(周朝国名,在今山东北部和河北东南部)。赵等地多达数万的流民避往朝鲜,朝鲜王箕准把他们安置在西部地区。公元前195年,西汉燕王卢绾(wǎn)叛汉投靠匈奴。此后不久,燕人卫满东渡水(Pèishǔi,古水名,所指因时而异。这里指清川江,在今平壤之北)进入朝鲜。在朝鲜西部地区,卫满聚集力量,不断扩大势力,最终驱逐箕准,自立为朝鲜王,这就是历史上所称“卫氏朝鲜”之始。卫满之孙卫右渠执政时,因阻碍邻近部族和汉朝通商,同汉朝发生了战争。公元前108年,右渠王战败,汉便把朝鲜改为直属政区,设置乐浪、玄菟(tú)、真番(pān)、临屯四郡。公元前82年,真番、临屯并人乐浪、玄菟。今天,在平壤市郊大同江南岸,仍有一个以乐浪命名的区,区内有土城遗址,东西约700米,南北约600米。在考古发掘中,有大量遗物出土,证实这里乃是汉、晋时代乐浪郡治(治,旧称地方政府所在地)故址。

乐浪郡各县的墓葬,一般称为乐浪墓葬群。其中以乐浪郡治旧址南面的墓葬群最为有名,坟茔(yíng,坟墓)总数在2000座以上。墓冢(zhǒng,坟墓)多为方台形封土坟丘,正是中国周、汉时期最为通行的形制。墓的结构主要为木椁(guǒ)墓和砖室墓两种,其砖砌和木工的做法、木棺的样式,乃至细微到一块砖上的花纹或一个榫(sǔn)卯,都和中国中原地区的汉代古墓没有差异。墓中的随葬品丰富多样,几乎包括了属于统治阶层的汉朝人日常生活所需的一切什物。乐浪墓葬群及其丰富的随葬品,充分说明它属于汉文化,同时也具体体现了当时中朝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侧面。

正是因为有如此众多的华夏人居住在朝鲜,西汉著名辞赋家、哲学家、语言学家扬雄(公元前53~公元前18年)在其《方言》一书中,把“北燕、朝鲜冽水(今大同江)之间”列为汉语方言区之一便不足为怪了。

有一首曲名为《公无渡河》的汉乐府(指汉代的乐府诗。乐府,诗体名。乐府本是官设音乐机关,诗体因此得名),曾在民间广为传唱。它是中国与古朝鲜文化交流与交融的见证:

公无渡河,公竞渡河。

坠河而死,当奈公何!

西晋学者崔豹所撰《古今注》(笔记体书,共三卷。全书以考证名物为主,分舆服、都邑、音乐、鸟兽、鱼虫、草木、杂注、问答释义等八门。作者生卒无考)中,讲到了有关这首歌诗的故事:朝鲜津(渡口)守卒霍里子高清晨摆渡船时,看见一个白发狂夫,披发提壶,乱流而渡。他的妻子追随其后,想制止他,可是已经来不及了,结果狂夫坠河而死。他的妻子于是弹起箜篌唱出此歌,声音凄凉而悲苦,唱完,投河自尽。霍里子高回到家中,把这件事情讲述给自己的妻子丽玉,丽工听了,也十分伤心,“乃引箜篌而写其声”,名日《箜篌引》。

乐府民歌《公无渡河》产生的时间,大体是在设置汉四郡之后。故事中的“朝鲜津”,大体是在今平壤市大同江南岸乐浪区土城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