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级指标分区是农用地分等的基础,已有的如表5-3所列分区主要考虑了地形地貌特点,而现状地形地貌的形成是地质作用的结果。因此对农用地指标分区就应考虑地质作用。由此出发,每一个分区其地质作用是有差异的,既表现在地形地貌上,也表现在构成地形地貌的物质(岩石、土壤等)组成上。
地质作用对地形地貌影响最重要的是构造运动。湖南发生了多次地壳构造运动,比较重要的有:
表5-3 湖南省分区情况表
表5-4 湖南省县(市、区)分区情况表
表5-5 湖南省标准耕作制度一指定作物表
续表
续表
表5-6 湖南省农用地分等县级分等单元统计表
续表
表5-7 指定作物—分等因素—自然质量分计分规则表
续表
表5-8 湖南省指定作物产量比系数表
武陵运动,距今约17亿年发生;
雪峰运动,距今约11亿年发生;
加里东运动,距今约4.4亿年发生;
印支运动,距今约2.25亿年发生;
燕山运动,距今约1.4亿年发生;
喜马拉雅运动,距今约0.38亿年延续至今仍在发生。
以上地壳构造运动对塑造湖南的地形地貌都留下了痕迹,都不同程度地有所贡献,其中以加里东运动、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最为重要。
加里东运动使湖南形成两个隆起夹持一个坳陷,两个隆起是东部的幕阜-罗霄隆起和西部的雪峰-武陵隆起,一个坳陷即湘中-湘南坳陷;在隆起区有相对坳陷或沉降的地区,同样在坳陷区也有相对隆起或上升的地区。这些隆起中的局部下降和坳陷中的局部上升对现代地形地貌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燕山运动在加里东运动的基础上使隆起、坳陷具有继承性特点;同时所发生的构造运动是以断裂和褶皱为主要特征,它使地形起伏更趋强烈;特别要提出的是形成了一系列北东向山间坳陷(盆地),其中沉积了白垩系—第三系紫红色内陆湖相的碎屑沉积,从东至西现尚保存有茶(陵)永(兴)盆地、礼(陵)攸(县)盆地、衡阳盆地、平(江)浏(阳)盆地、洞庭盆地、沅(陵)麻(阳)盆地等。燕山运动的结果奠定了湖南地形地貌的基础。
喜马拉雅运动是以地壳升降为主的运动,它最大的特点是这之前的坳陷(盆地)大都隆升,结束了沉降盆地生命而形成了“红层”丘陵地貌,唯有洞庭坳陷继续沉降延至今日。因而湖南可以用“两隆两坳”概括之。两个隆起是武陵-雪峰隆起和罗霄-南岭(五岭)隆起;两个坳陷则是湘中-湘南坳陷和洞庭湖现代地壳形变坳陷。
根据上述地壳构造运动对湖南地形地貌的塑造结果,湖南农用地二、三级指标区如表5-9所列。
表5-9 湖南标准耕作制度下的二、三级指标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