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华力西期晚期(中、晚二叠世)造山运动的发展,可可西里-巴颜喀拉地块北侧的木孜塔格-阿尼玛卿结合带与地块南侧的若拉岗日结合带相继褶皱成山,但前者的造山幅度与规模远大于后者。此后羌塘地块南部的班公错-怒江海盆逐步拉开,持续的扩张作用使羌塘地块不断向北运动,在羌塘地块与昆仑造山带之间形成南北向挤压环境,在这种应力条件下一方面造成可可西里-巴颜喀拉地块向北俯冲于昆仑造山带之下,另一方面造成可可西里-巴颜喀拉地块岩石圈板块发生挠曲,形成深坳陷,这种盆地一般称为周缘前陆盆地。
周缘前陆盆地的沉积始于晚二叠世,以若拉岗日结合北缘断裂玉帽山大断裂为界,形成大陆坡折的转折点,北侧为深坳陷的深水盆地,南侧向羌塘地块方向形成缓而浅的周缘前陆盆地克拉通边缘盆地。早、中三叠世周缘前陆盆地的沉积中心与坳陷中心都位于毗邻昆仑造山带的可可西里-巴颜喀拉地块上,在调查区内表现为以细碎屑岩为主的浊流复理石沉积地层发育,是典型的深水盆地深海半深海沉积相,沉积地层厚度近万米。在向南的羌塘地块一侧,沉积滨海—浅海陆棚相碎屑岩-碳酸盐岩建造,尤其是若拉岗日结合带中发育的下、中三叠统以石英砂岩为主,反映相对稳定的陆缘环境。
至晚三叠世依然延续挤压环境下的前陆盆地构造格局,但盆地的沉陷中心与沉积中心迁移至调查区南部的若拉岗日结合带,形成深水盆地,沉积浊流复理石地层,向结合带南北两侧均变浅,大陆坡折的转折点由若拉岗日结合带南北两侧的边界断层控制。南侧羌塘地块北缘以发育碳酸盐岩台地为显著特征,北侧以滨岸及三角洲相发育为特点。盆地沉积中心的向南迁移,表现为可可西里-巴颜喀拉地块上的上三叠统以中厚层状砂岩为主,并含较多的植物碎片,反映其沉积环境为三角洲相或滨岸相,而若拉岗日结合带的上三叠统苟鲁山克错组(T3g)则表现为一套较深水的浊流复理石沉积地层,沉积盆地的沉积模式及其迁移演化见图2-53。
图2-53 晚二叠世至三叠纪前陆盆地沉积模式及其迁移演化图
三叠纪末期强烈的印支运动,使调查区内整体褶皱成山,海水退出,周缘前陆盆地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