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星怎么分类?

请列出分类
2025-04-17 17:27:15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恒星分类是依据光谱和光度进行的二元分类。

在通俗的简化的分类中,前者可由恒星的颜色区分,后者则大致分为“巨星”和“矮星”,比如太阳是一颗“黄矮星”,常见的名称还有“蓝巨星”和“红巨星”等。根据维恩定律,恒星的颜色与温度有直接的关系。所以天文学家可以由恒星的光谱得知恒星的性质。

依据恒星光谱,恒星从温度最高的O型,到温度低到分子可以存在于恒星大气层中的M型,可以分成好几种类型。而最主要的型态,可利用"Oh,Be
A Fine Girl,Kiss
Me"(也有将"girl"改为"guy")这句英文来记忆。

各种罕见的光谱也有各特殊的分类,其中比较常见的是L和T,适用于比M型温度更低和质量更小的恒星和棕矮星。每个类型由高温至低温依序以数字0到9来标示,再细分10个小类。此分类法与温度高低相当符合,但是还没有恒星被分类到温度最高的O0和O1。

扩展资料:

恒星的形成:

在宇宙发展到一定时期,宇宙中充满均匀的中性原子气体云,大体积气体云由于自身引力而不稳定造成塌缩。这样恒星便进入形成阶段。在塌缩开始阶段,气体云内部压力很微小,物质在自引力作用下加速向中心坠落。

当物质的线度收缩了几个数量级后,情况就不同了,一方面,气体的密度有了剧烈的增加,另一方面,由于失去的引力位能部分的转化成热能,气体温度也有了很大的增加。

气体的压力正比于它的密度与温度的乘积,因而在塌缩过程中,压力增长更快,这样,在气体内部很快形成一个足以与自引力相抗衡的压力场,这压力场最后制止引力塌缩,从而建立起一个新的力学平衡位形,称之为星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恒星

回答2:

依据恒星与其他星球的关系以及运动情况,划分为以下类型。

1、孤星型恒星

孤星型恒星在宇宙空间孤立存在,不在星系中,没有与其它星球形成关系。该类型恒星在宇宙中一般呈直线运动。其形态为球形和非球形。

2、主星型恒星

这类恒星捕获小质量天体形成绕其旋转的星系,恒星位于中心是主星,其它小质量天体如行星彗星等绕其旋转是从星。在宇宙中一般呈直线运动。形态为球形和非球形。

3、从属型恒星

这类恒星绕大质量天体进行转动,没有小质量天体绕其旋转。该类型恒星存在公转和自转,其运动轨道为圆形、近圆形和椭圆形,其形态为球形或近球形。

4、伴星型恒星

这类恒星与大质量体星球形成相互绕转,形成伴星关系。伴星间围绕共同质点公转,存在自转和公转,其形态为球形或近球形。

5、混合型恒星

这类恒星绕大质量天体进行转动,同时有小质量天体绕其旋转或有伴星。存在公转和自转,其形态为球形或近球形。如太阳。

6、依据恒星成因或起源

划分为碎块型恒星、凝聚型恒星、捕获型恒星。

7、依据恒星结构

划分为简单型恒星即非圈层状结构恒星、复杂型恒星即圈层状结构恒星。

8、依据温度

划分为低温型恒星、中低温型恒星、中温型恒星、中高温型恒星、高温型恒星。

9、依据寿命

划分为短命型恒星、长命型恒星。

扩展资料:

1、化学组成:

与在地面实验室进行光谱分析一样,我们对恒星的光谱也可以进行分析,借以确定恒星大气中形成各种谱线的元素的含量,当然情况要比地面上一般光谱分析复杂得多。多年来的实测结果表明,正常恒星大气的化学组成与太阳大气差不多。

按质量计算,氢最多,氦次之,其余按含量依次大致是氧、碳、氮、氖、硅、镁、铁、硫等。但也有一部分恒星大气的化学组成与太阳大气不同。

例如沃尔夫-拉叶星,就有含碳丰富和含氮丰富之分(即有碳序和氮序之分)在金属线星和A型特殊星中,若干金属元素和超铀元素的谱线显得特别强。但是,这能否归结为某些元素含量较多,还是一个问题。

2、物理特性:

观测发现,有些恒星的光度、光谱和磁场等物理特性都随时间的推移发生周期的、半规则的或无规则的变化。这种恒星叫作变星。

变星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于几个天体间的几何位置发生变化或恒星自身的几何形状特殊等原因而造成的几何变星;一类是由于恒星自身内部的物理过程而造成的物理变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恒星

回答3:

恒星分类学是一门极为繁琐和艰深的学科,但对于一般业余爱好者来说,与其去做无能力做到的罗尽不如从光谱型和赫罗图入,循着这一条路走,带着兴趣去逐渐深入地了解,不仅会促使自己学到一些物理学知识,同时也在“知其所以然”的层面上了解到了恒星的大致分类。

一般地说,我们可以选择恒星演化过程:

原恒星,包括被称为“失败的恒星”的棕矮星及更小的但大于最大行星的一些亚恒星

主星序(从矮星到蓝巨星及蓝超巨星,包括不在赫罗图中的WR型超热巨质量的恒星)

晚期恒星(黄巨星、橙巨星、红巨星,还包括红超巨星及红超超巨星)

死亡恒星(黑矮星、白矮星、中子星、传说中的夸克星、黑洞)

然后在演化各阶段的恒星中再分类(上一条在括弧中粗略地做了一些),比如在主星序阶段中的矮星中,有蓝矮星这种莫名其妙的热星,还有正常的红矮星、橙矮星、黄矮星(如太阳)......这些要打全并做简单的说明那会是一项艰苦的打字工作,呵呵。


好吧,让我们从这儿开始吧,祝你“旅途”顺利:

光谱型:http://baike.baidu.com/view/370458.htm

赫罗图:http://baike.baidu.com/view/97158.htm

有什么不清楚的可追问(包括以后通过其它方式)

送你一张很大的赫罗图(点击放大后再点击还可放大),没事时可慢慢研究

回答4:

恒星分类有好多种,国际上一般按温度分:OBAFGKM等几类
http://astro2.byu.edu/~sdb/Mnemonic.html
这个是部分的解释和帮助记忆分类的

恒星的最初由气体星际云在重力作用下慢慢汇聚形成,最初的形态叫“原恒星(protostellar)”。经过不长的一段时间(太阳约经过了5千万年)就形成了“主序星(main-sequence)”,这个过程一般很长(太阳约是98亿年,质量越小的恒星这个生命期越长,质量在0.6倍太阳以下的几乎与宇宙同龄,这也是大部分恒星的主要生命过程,类似于人类的青年)。随着恒星(0.6到2倍太阳质量)内部核反应的进行,辐射带走了能量,恒星表面膨胀,表面温度下降,颜色变红,进入叫“亚巨星(subgiant)”的阶段。当内部核表面的温度上升到足以点燃那里的氢的时候,由于表面氢的燃烧,恒星一下子(爆发)又亮了起来,恒星变成了“红巨星(red giant)”(我把这个叫做回光返照),因恒星内部金属丰度的不同红巨星的颜色会有不同,“含金量”高的星会偏蓝一些。恒星内核的温度继续上升使得点燃了氦,恒星成了"red clump star",当内部的氦烧完了,恒星就进入了“asympotitic giant branch”阶段,开始烧表面的氦核氢。这时的恒星体积已经扩大了很多,表面松散,成为“stellar superwind”而离开恒星,恒星最后只剩下一个裸露的核,这就是著名的“白矮星(white dwarf)”。形成白矮星的恒星质量一般在2到6至8倍的太阳质量。最后恒星的宿命有三个方式结束,质量在40倍太阳质量以上的恒星表面质量掉得太快来不及不成为超红巨星就直接成了裸露的燃烧核,叫“blue wolf-rayet star”;质量在10到40倍太阳质量的恒星向内坍塌成了“中子星(neutron star)”或者“黑洞(black hole)”;质量在8到10倍太阳质量的恒星会在所有元素烧成铁之前爆发,形成中子星或者完全粉碎消失。

双星是和单星相对的,双星是很普遍的情况,天文学家甚至说:所有恒星中的百分之一百五十是双星。

变星了解的不多,最有名的应该是“造父变星(cepheid wariables)”了,主序星上的分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