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祖鸟化石最早是在哪里被发现的?

2025-04-07 05:33:24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答:世界最早:德国巴伐利亚索伦霍芬附近的印板石石灰岩中;
中国最早的:新发现的这一世界上最原始的鸟类化石,采自我国河北丰宁龙凤山晚中生代桥头组的深灰色——灰黑色薄层凝灰质粉砂质泥岩中。比始祖鸟还要古老的“神州金凤鸟”。

科学家对完整的始祖鸟化石进行分析后发现,始祖鸟长着与兽脚类恐龙相似的脚。这一发现为鸟类起源于恐龙的理论提供了新的支持。

恐龙最早大概是一六几几年被人们发现的,最早发现的是一个大骨头,因为当时人们对于生物进化了解的知识非常少,就把它说成是一个古代巨大猿人的腿骨化石。从这块化石开始,陆陆续续人们又开始发现了很多很多其他的恐龙化石。始祖鸟是迄今所知最古老的鸟类祖先。19世纪中晚期,科学家在德国巴伐利亚的石灰岩层中首次发现生活在约1.5亿年前的始祖鸟化石。近年来,中国等国的古生物学者发掘了更多的始祖鸟化石,已部分证明始祖鸟和食肉的兽脚类恐龙有最近的亲缘关系,支持了鸟类起源于恐龙的理论。

关于鸟类的恐龙起源有两种假说,一种是地栖说,就是恐龙最先在地上奔跑,后来它跑着跑着就飞到天上去。另一种假说就是树栖说,就是说恐龙它是先爬到树上,然后在树丛之中生活的时候,比如说它在树上往另外一棵树跳的时候有一个跳跃,或者是从树上往地上跳的时候,它在跳跃的过程,它有一个降落的过程,在这降落的过程中,变成了滑翔,然后在这个缓慢的过程当中,它学会了飞行。现在很多古生物学者根据化石的研究都支持树栖说。

德国法兰克福森肯贝格自然历史博物馆的迈尔和美国怀俄明恐龙中心的珀尔等人新一期《科学》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分析的始祖鸟化石,是迄今为止保存最完好的一具。这具化石包括几乎完整的始祖鸟骨架,特别是其脚部骨骼非常清楚。这具化石是在科学家最早发现始祖鸟的地方——德国巴伐利亚州索恩霍芬附近的石灰岩层中发掘出来的,目前保存在怀俄明恐龙中心。化石显示,这只始祖鸟大约生活在距今1.5亿年前的侏罗纪晚期,大小相当于现代的喜鹊。

迈尔等人发现,这只始祖鸟的脚与现代鸟类大不相同,更接近于兽脚类恐龙。最明显的特征是它的第二个脚趾可以过度伸展,与小盗龙、鸟脚龙等恐龙的脚部几乎一样;此外,这只始祖鸟的第一个脚趾向内生长,不像鸟类的脚趾那样向外伸展,而有些类似于人类手掌的大拇指;而且它的颚骨向四方放射生长,有明显的兽脚恐龙遗传特征。科学家说,这具化石不仅显示出鸟类起源于兽脚恐龙,也表明始祖鸟不像现代鸟类那样拥有能攀住树枝的脚趾,因而不会在树枝上栖息。与其说始祖鸟是鸟类,还不如说它更像迅猛龙、恐爪龙等兽脚恐龙。

这一发现可能引发关于恐龙和鸟类分界的新争议。迈尔等人表示,从始祖鸟的化石来看,如果把始祖鸟和现代鸟类都算为鸟类,那么这个大家族应该把一些恐爪龙也包括进去。因为一些恐爪龙已经长有翅羽,拥有“真正的鸟类特征”。

鸟类的祖先之谜

过去,人们一直认为,鸟类最初是由爬行动物逐步进化而成的。始祖鸟作为这一进化过程的中间阶段的产物。历来被人们当作鸟类的祖先。尽管这一进化理论似乎有一定道理,但是许多古生物专家对蜥蜴这样的爬行动物会不会真因突然变异和自然选择而变成鸟这一结论,仍多少持有怀疑的态度。于是,在学术界内,专家们针对鸟类的问题,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争论。

在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书刚刚问世的时代,人们对于鸟类最早由爬行动物进化而来的说法,无论如何也是不能理解的。后来到了1861年,在德国境内的一处石灰岩石采石场中,考古人员发现了一块奇特的生物化石。这块化石残留有翅膀,嘴里有牙齿,翅膀前端有爪,并有着像蜥蜴一样的由多节尾椎骨组成的长尾。这块被称为“始祖鸟”的化石的发现,使许多考古学家和古生物学家为之振奋不已。因为不少人坚持的“鸟类是由蜥蜴进化而来”的这一观点,在这里找到了依据。但是,在今天,这一已被人们广泛接受的观点突然失去其权威性了。因为在1986年,美国的考古学家在得克萨斯州发现了一种比始祖鸟还古老7500万年的鸟类化石。并给它定名为“原始鸟”,鸟类的祖先这一“宝座”因而将被原始鸟夺走。古生物学家指出,如果事实上是这样的话,那么鸟类是由爬行动物进化而来的这一观点也将被否定。
关于始祖鸟的起源,英国博物馆的庞夫雷特指出,以往人们认为是鸟类祖先的某一爬行动物群体,实际上并不是蜥蜴。始祖鸟是由恐龙家庭的某一“成员”进化而来的,始祖鸟与恐龙既是“远亲”,又是“近邻”,它们都起源于槽齿类。不可否认,始祖鸟与一种被称作虚骨龙的小型恐龙,在骨骼上确有非常相似之处,因此早在上一个世纪,就有一些古生物认为,鸟类的祖先是这个群系的恐龙。

从外貌来看,现在许多鸟儿都与恐龙些相像。恐龙中有一种叫鹦鹉嘴龙,它的嘴与会学说人人话的鹦鹉的嘴十分相似。鸵鸟龙的脚和鸵鸟的脚一样。也有三个脚趾头,善于走路。鸵鸟龙没有牙齿,鸵鸟也没有。鸭嘴龙的嘴活像鸭子嘴,鸭嘴龙游水也像鸭子戏水。鸟类有毛,生活在1.8亿年前的联龙也是全身长毛。 鸟类的骨骼是中空的,这样可以减轻体重,便于飞翔。早期的一些恐龙的骨骼也是中空的,科学家把这种恐龙中虚骨龙类,虚骨龙轻巧机灵,外貌和身体结构很像鸟。

在探索鸟类起源的过程中,争论的焦点之一是锁骨问题。鸟类的左右锁骨相互粘连,是V字型愈合锁骨,十分发达。而恐龙的锁骨则因退化而完全消失了。对此,持“鸟类起源于恐龙”的观点者认为,恐龙类和鸟类都来源于槽齿类,只是在后来的进化中它们的锁骨才发生了不同变化,不能凭这一点就说恐龙不是鸟类的祖先。可是,当上述观点提出来以后,有的科学家又发现了一些带有锁骨的虚骨类恐龙,经过化石分析后表明,始祖鸟与虚骨龙的骨骼有明显的共同之处,但是其中的许多特征是槽齿类生物所不具备的。这样一来,又推翻了以前关于恐龙与鸟类都起源于槽齿类的观点。

后来,当原始鸟的化石被发现以后,持有不同观点的专家学者们纷纷转移视线,试图从原始鸟的身上找回新的理论突破。古生物学家经过分析原始鸟的化石后,惊奇地发现,原始鸟与始祖鸟相比,具有许多更接近鸟类的特征。

一些科学家认为,鸟类的起源时间还要往原始鸟以前探究。原始鸟的发现,将有可能否定在此之前的鸟类起源于恐龙的观点。 原始鸟化石的发现无疑为探究鸟类的起源提供了新的资料,但对于鸟类祖先究竟是谁,科学家们仍无法取得一致意见,只有发现了更古老的鸟类化石后才能作最后结论。
我国发现世界上最原始的鸟类化石

记者日前从中国地质科学院了解到,以中国地质科学院季强研究员为首的研究小组,不久前在河北丰宁晚中生代的地层中首次发现了世界上最原始的鸟类化石,研究人员已经将其正式命名为华美金凤鸟。有关这一新发现的初步研究成果已发表在今年3月出版的《地质通报》上,它标志着我国鸟类起源研究再次获得了重大进展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季强介绍说,新发现的这一世界上最原始的鸟类化石,采自我国河北丰宁龙凤山晚中生代桥头组的深灰色——灰黑色薄层凝灰质粉砂质泥岩中,与其共生的生物均是热河生物群中的常见分子,如戴氏狼鳍鱼、潘氏北票鲟和一些植物等。

季强等人根据205个特征对华美金凤鸟进行了支序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华美金凤鸟处于初鸟类谱系树的基部,比始祖鸟略微原始,与后者为姊妹群关系。奔龙、窃蛋龙等兽脚类恐龙是金凤鸟和始祖鸟的外类群,它们又是中华神州鸟等原始鸟类的外类群,这说明华美金凤鸟处在恐龙向鸟类演化过程中一个非常关键的位置,是世界上迄今所发现的最原始的初鸟类。

季强说,尽管金凤鸟与始祖鸟的关系很密切,二者为姊妹群关系,但是相对而言,金凤鸟在某些特征上要比始祖鸟原始。从目前的支序分析结果来看,天下第一鸟应当是中国的金凤鸟,而不是德国的始祖鸟。

回答2:

中国地质博物馆馆长季强认为,鸟类是由恐龙演化来的已经不成问题。
现在成问题的是,鸟类究竟是由哪种恐龙演化而来的。

中华龙鸟从其公诸于世起便成了古生物学界的明星,并再度引发了有关
鸟类起源的激烈争论。中华龙鸟头颈部和尾部的“毛状构造”引起了有关它
的分类地位的争论。不少古生物学家认为,中华龙鸟的发现,对鸟类起源于
小型兽脚类恐龙学说是一个有力的支持。图为陈丕基所得到的中华龙鸟标本
及复原图。 图片引自《2000科学发展报告》

中华龙鸟等重要化石的发现,为解决世界上争论已久、悬而未决的鸟类
起源问题提供了有力的证据,震撼了整个国际古生物学界。近来,“辽宁古
盗鸟”的“发现”,也同样震撼了整个国际古生物学界。不过,后者的“发
现”与前者的发现截然不同,在“盗鸟”的背后存在着盗名之嫌。在这个时
候,笔者采访了季强博士,请他发表看法。

中华龙鸟之争尘埃落定

当笔者问及中华龙鸟之争现在还存在不存在时,季强自信地说:“中华
龙鸟经过4年多的激烈争论之后,现在已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我对中华龙鸟
的命名及其看法,已经无可非议。首先,名称确定为‘中华龙鸟’,这是谁
也更改不了的;其次,中华龙鸟是从龙到鸟的过渡类型,似龙似鸟正是它的
可贵之处;再次,它是目前发现的第一个长有原始羽毛的恐龙;还有叉骨和
脚趾等方面的独特特征,也是很难得的。我开始命名时,就考虑到了这些特
征。拉丁文名称为‘中国长羽毛的恐龙’。”
季强博士和中国地质博物馆的科技人员告诉笔者:自从发现了中华龙鸟
等化石之后,地质博物馆就门庭若市。大量的外国科学家前来参观访问,几
十人组成的代表团一个接着一个,当今鸟类研究的两派“掌门人”、古生物
学界的世界高手都来了。这些人各有意图,有的既感兴趣而又抱着怀疑的态
度,不太相信中国有这种能改变教科书的发现;有的是来见识中国的重大发
现。总之是来者不拒,他们愿意与各国科学家进行学术交流。
那末,举世瞩目的中华龙鸟化石究竟有多少块呢?季强透露:中国地质
博物馆保存3块,南京地质古生物所保存2块,一共5块。其中有两块是非
常珍贵的,它们同为一只中华龙鸟化石的阳、阴模。中华龙鸟化石阴模是季
强博士发现并命名的。在南京地质古生物所的陈丕基得到第一块化石之后,
1996年8月,一位农民将找到的中华龙鸟化石阴模卖给了中国地质博物
馆。季强当时对那位农民说:“我们不能做买卖。你可以捐献给国家,国家
给你发奖金。”于是,季强代表博物馆收下了化石,并发给那位农民6000
元人民币的奖金。笔者问:如果现在有人开价买这块化石,值多少钱?季强
说这是国宝,一千万也不会卖,而这块化石的科学意义是无法估价的。

鸟类演化过程正在研究

到目前为止,在辽西地区已经发现了中华龙鸟、原始祖鸟、尾羽鸟、北
票龙等覆盖有毛状构造的恐龙。
左图为今年2月在辽西新发现的长“羽毛”的奔龙化石。
右图为中国地质博物馆所得到的中华龙鸟阴模标本。

既然中华龙鸟等化石的发现与命名已成定局,那末,中华龙鸟在鸟类进
化中扮演什么角色?恐龙如何演化成鸟类?这是人们日益关心的问题。
笔者请季强博士作一个简要而又系统的回答。他说:目前发现的化石表
明,恐龙演变成鸟类有一个过程。在1.45亿年前的侏罗纪晚期,最早是
不长羽毛的华夏龙,接着是第一个长有羽毛的中华龙鸟。以后依次为:长有
5至6厘米长原始羽毛的北票龙,翅膀上长有飞行羽毛、尾巴上长有羽毛的
尾羽鸟、中国鸟龙(属奔龙),翅膀略短于后腿的原始祖鸟,翅膀与后腿等
长、飞行羽毛不对称且长着光滑牙齿的始祖鸟,尾巴缩短形成尾综骨、飞行
羽毛超过身体、没有牙齿但有角质喙的孔子鸟,类似孔子鸟的长城鸟。中华
龙鸟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是紧接着华夏龙之后第一个长有原始羽毛的似龙似
鸟的生物,是鸟类的始祖。尾羽鸟是最早长有飞行羽毛的生物,是目前发现
的最古老的鸟。始祖鸟会滑翔,但不会飞行。孔子鸟以后的鸟类才会飞行。
由于鸟类与恐龙的关系太密切,我们很难在鸟类与恐龙之间划一条清楚的界
线。
季强谈到上述恐龙演化成鸟类的一系列化石时说:“除了孔子鸟、北票
龙、中国鸟龙为北京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所发现之外,其他均为中国地质博
物馆所发现。中国地质博物馆的科研人员还先后发现了原始鸟类、鱼类、两
栖类、龟鳖类、蜥蜴类、鹦鹉嘴龙类、原始哺乳类和翼龙化石等等,这些化
石是研究地层、古生物的难得的实物证据。目前,中华龙鸟等化石的研究工
作已告一段落,我们正在进行的新的研究课题是:鸟类是哪种食肉性恐龙演
化而成的?”
笔者注意到,在季强这位具有独创精神的科学家身上,一定有不可多得
的新闻材料。于是再三问他,他不得不说在今年晚些时候,等他的论文在国
际权威学术刊物上发表后,再向媒体公布,假如现在就公布,会影响其在国
际权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后来,季强经不起笔者的纠缠,告诉笔者:鸟
类是由哪种恐龙演化而成的,目前有两种观点:一种是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
研究所周忠和博士为代表的观点,认为鸟类是由树上生活的恐龙演化而成的。
另一种是他本人的观点,认为鸟类是由陆地上奔跑的小型食肉性恐龙演化而
成的。据地质博物馆目前掌握的最新资料来看,最接近鸟类的是一种小型奔
龙。他说他不知道哪种恐龙是树上生活的恐龙。他注意到要找生物进化的祖
先,应先找其近祖而不是远祖。今年2月发现奔龙化石后,他经过认真研究
得出了上述观点。

“辽宁古盗鸟”骗局中有骗局

近来,一件由恐龙和鸟的化石拼接而成的人工产品——“辽宁古盗鸟”
标本,在国际古生物学界引起轩然大波,中国大陆和港台地区的新闻界的报
道则闹得沸沸扬扬,甚至出现报道失实、以讹传讹的现象。为了还事实真面
目,以正视听,季强博士撰写了《“辽宁古盗鸟”事件的始末与真相》一文,
将事实的全过程及秘闻在有关媒体上公布。他说,有些年轻科学家急于表现
自己,先卷入骗局,后又进行打假,戳穿所谓“古盗鸟”骗局。其实,骗局
中还有骗局,一般人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就是了。
季强博士告诉笔者:“辽宁古盗鸟”由三部分拼接而成:一个孔子鸟的
身体、一个爬行类的头部和一条恐龙的尾巴。去年11月,美国《国家地理》
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霸王龙长羽毛了吗?》的文章,认为“古盗鸟”是连
接恐龙和鸟类的“缺失环节”,为鸟类恐龙起源说提供了最为直接的依据。
有报道说,是从事古生物研究的某青年科学家指出了“古盗鸟”为假化石,
纠正了《国家地理》杂志的错误。
事实上,这位青年科学家正是参与了“古盗鸟”化石的中美合作项目研
究,双方商定于1999年10月在美国华盛顿国家地理学会总部专门为此
“重大发现”召开隆重的新闻发布会,并将此消息刊登在《国家地理》杂志
上。另一方面,美中科学家加紧撰写学术论文,并将论文投送英国《自然》
杂志(该青年科学家为论文第四作者)。然而,从英国传来一个不幸的消息,
《自然》杂志拒绝发表他们的学术论文,原因很简单,就是在论文评审过程
中,有两位专家发现该化石标本是拼凑而成的。令人迷惑不解的是,有些人
既然已深深地卷入了“古盗鸟”骗局,怎么又成为戳穿“古盗鸟”骗局的人
呢?
谈到这里,笔者禁不住插话:“你揭穿骗局中的骗局,不怕人家打官司
告你吗?”季强回答说:“国际合作项目、新闻发布会和学术刊物均有据可
查,外国专家也将事件经过告诉了我,我已经做好了足够的思想准备。我敢
于挺身而出,用真名实姓在媒介上揭开真相,正是为了维护科学的尊严。”
季强博士还告诉笔者:早在1998年6月,辽宁锦州的一位化石贩子
想将假化石卖给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陈丕基研究员。陈丕基观察后,认
定这是一块假化石标本,断然拒绝了那位化石贩子。当他经过观察发现为人
工做假化石标本时,就拍下了照片。季强说,“今年6月,陈丕基研究员还
向我展示了当时拍摄的‘古盗鸟’化石标本照片。我将其与美国《国家地理》
杂志上刊登的图片进行对比验证,证明就是走私到美国的‘辽宁古盗鸟’化
石标本。因此,真正发现 ‘古盗鸟’假化石的是陈丕基研究员。”
1999年2月,该化石走私到美国,在“图桑矿物和化石交易会”上
被美国犹他州布兰丁博物馆的一位工作人员花8万美元买去收藏了。近年在
鸟类的起源问题上,中国和加拿大有发言权,美国没有发言权。得到了“古
盗鸟”化石标本之后,美方如获至宝。1999年3月,美国国家地理学会
发函给季强博士和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张弥曼院士、邱铸鼎研
究员,邀请美中科学家合作研究该化石。由于季强对化石的处理意见不符合
美方的利益,因而就不再找他了,而单方面与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接
触。季强说:“以美方为主来进行研究,说穿了是一场交易。我认为原则归
原则,交易归交易。”
季强指出:当前商业交易卷入了科学研究,化石造假和走私贩卖对科学
研究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回答3:

尽管始祖鸟与我们现在所熟悉的鸟长得并不想像,可它仍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鸟类。它发现于1951年,那时人们在德国巴伐利亚州的索尔恩霍芬找到了一种骨骼化石。无人知道这骨骼化石是出自何种生物,就猜得是出自一种大约1.4亿年前生活在欧洲、名为“细颈龙”的非常小的恐龙。

  可是,研究骨骼化石的专家在1973年又发现这些骨骼是出版一种生活在大约1.6亿年~1.5亿年前侏罗纪时期的鸟。它被命名为“始祖鸟”,意思是“古老的羽翼”。

  始祖鸟是一种奇怪的生物,它是半鸟爬行动物。它的大小相当于一只乌鸦,长有翅膀和羽毛。但是,它还有一些不同于鸟的其他特征。它有牙齿,尾巴里有尾骨,翅膀上还长着爪子,所以说它是一个奇怪的混合体。

  一只以化石为依据制作出来的始祖鸟的模型。它的头像爬行动物,却有着鸟一样的翅膀和羽毛。

  在这块发现于德国的始祖鸟化石上,可以看到羽毛的痕迹。这种迹象使人产意识到发现了某种新事物。

  始祖鸟是从哪里来的?也许它进化出双翼,是为了有助于自己捉昆虫吃。但不管是什么原因,始祖鸟是已知的最早的飞行生物。在别的鸟进化成形之前几百万年,它就已在空中飞行了。

回答4:

德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