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过一个现象,一群孩子当中定会有一个孩子王,其他的孩子会围绕着这个孩子王转,会比较信服这个孩子王。
一位宝妈曾经开玩笑地跟我说:“我家孩子不知道怎么回事,一天天就想着去找隔壁家的小哥哥玩,都没有一点女孩子的矜持,以后长大了怎么得了哦。”
我当时也开玩笑地应答她说:“可能是小哥哥太优秀了,小朋友们都喜欢跟他玩。”随后,宝妈一本正经地看着我,说到:“你还别说,真是这样!我们小区的小孩,不管是小男孩还是小女孩都喜欢跟他玩,常常四、五个小孩跟在他身后。以前这群小孩小一点的时候,总不见他们一起玩,现在5、6岁了就开始天天在一起玩了。”
这位宝妈所说的现象其实是非常正常的,这群孩子只是进入了“延续交际敏感期”。
儿童教育专家蒙台梭利说,5~6岁的孩子进入“延续交际敏感期”,这期间孩子结束5岁之前一对一的交往,进入三四人一组的交往。这也就是孩子们长大后逐渐形成自己的交友圈的原因。
△△△不同年龄段孩子的交友特征。
孩子年龄不同,交友特征也会有所不同。像教育专家蒙台梭利所说的5岁之前的一对一交往其实就是5岁之前的孩子的一个交友特征,5岁之后的一两年内的“延续交际敏感期”也是孩子的一个交友特征。
将孩子不同年龄段的交友特征再详细一些划分,可以分为1岁之前的阶段、1至2岁的阶段、2至5岁的阶段以及6到12岁的阶段。
●在1岁之前,孩子的交友特征,可以用一个词来贴切的形容,那就是“高冷”。因为孩子这个年龄阶段接触最多的人就是自己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熟悉的亲人,并且这个年龄阶段,父母也不会要求孩子去接触陌生的人,孩子对于陌生人的排斥,父母会给予准许。
●在1至2岁的年龄阶段,孩子的交友特征可以用“尝试”这个词来形容,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会愿意尝试着与他人交往,会交到一两个小伙伴,但是交友范围也很小,只是在自己的周围寻找朋友。
●至于2至5岁的年龄阶段,孩子的交友范围开始扩大,他们所交的朋友也会变得多一些,并且可以接触到一些对他来说是不一样的小朋友,因为在这个年龄阶段,孩子开始上幼儿园了,在幼儿园内小朋友的数量比之前接触到的小朋友的数量会多得多。
●在6到12岁的年龄阶段,孩子开始有选择地交朋友,开始在众多的小朋友中挑选四、五个他认为可以做朋友的小朋友来组成自己的小小朋友圈。
随着小朋友年龄的增长,其交友会逐渐形成跟大人相似的特征,当然,大人的交友特征通常是各种各样的,例如有的人会选择跟自己情投意合的人交朋友,有的会选择跟自己大不相同的人交朋友。
△△△孩子的社交圈,父母该不该管?
对于这个问题,我想很多父母的意见大多不一,肯定会有部分父母觉得应该管,部分父母觉得不应该管。
一般80后的父母更多地支持应该管的观点,因为其接受的理念较为传统,觉得孩子的所有事都跟父母脱不开联系,父母可以插足孩子的所有事,包括婚姻大事等等;而较为年轻父母则会更支持不应该管的观点,因为现在年轻的父母,思想比较开放,比较自由,更喜欢让孩子自己做决定。
那么,哪种观点是正确的呢?其实两种观点都有其正确之处。
觉得应该管的父母,也是因为担心孩子交了恶友,干涉其社交圈有时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孩子提高好友的质量;觉得不应该管的父母,其则会让孩子更自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孩子的交友技能。
但是,其实父母可以选择一种结合两个观点的优点的方式来处理这个问题,就是学会去与孩子打成一片,做孩子的好朋友,这样父母既参与了孩子的社交圈也没有直接去干涉孩子的交友,让孩子觉得不舒服。
△△△父母应该这样与孩子打成一片。
1)愿意去了解孩子。
父母与孩子打成一片,其实就是与孩子交朋友。那么,我们与一个人交朋友的第一步当然是去了解这个人,所以父母只有了解了孩子,孩子才会愿意打开心扉,跟父母交往。
3)用正确的价值观去影响孩子。
4)愿意与孩子的朋友交朋友。
孩子的社交圈有不少人,父母只跟自己孩子交朋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社交圈的程度较少,但你若跟孩子的朋友也交朋友,那么其影响会大很多,并且与孩子的朋友交朋友也可以进一步地了解孩子,从而更好地教育培养孩子。
当然,除了以上的方法,父母还有很多其他的方法可以慢慢的去探索、去尝试,去选择一种或者几种与孩子打成一片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