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来说就是FIA对2009赛季的F1赛车尾部扩散器提出新规则 原文这样写道:“从车底向上观察,任何可以看到的并且位于后轮中心线和其后350毫米之间的部件均不得高于基准面175毫米。在这个区域内由横向或纵向垂直面形成的交叉面需形成一条连续的直线。”
对于传统的尾部扩散器来说,尾部扩散器和底盘在后轴处相连接,以很简单的方式将气流引进尾部扩散器。虽然各车队都会在尾部扩散器中垂直面将其分割成很多部分,但实际上它依然是一个整体。 而对于使用双层尾部扩散器的车队来说,车尾部的气流则被分成了三组,而每组气流则流向各自独立的尾部扩散器。第一组气流沿着向上抬高的车底流向两侧的尾部扩散器(与传统的一样),第二组气流则沿着‘参考面’流向双层尾部扩散器的下层。由于这两部分的尾部扩散器的高度都没有超出175mm,所以他们符合规则的规定。而引起争议的则是尾部扩散器是上层结构,上层结构的气流来源于赛车外部‘可乐瓶’区的气流,通过车底的靠近变速箱附近的一个小开口来将气流引入扩散器的上层这部分的高度其实已经远超过175mm的极限。
好比限定大货车的货箱高度不得超过2米,以防车身过高结果就有货车司机的货箱不超过2米,但是把货还堆到货箱顶上了。。。没超过规则的规定,但是却有悖规则的原意。
布朗GP、威廉姆斯、丰田三支车队钻了规则的空子,设计出了双层甚至三层尾部扩散器,给赛车提供更大的下压力,在2009赛季的前两站表现出色.
在大概10周之前,各车队在Portimao展开了新赛季的首次测试,在测试所进行的第一天便开始有人质疑威廉姆斯和丰田车队的尾部扩散器设计有违规的嫌疑,而在离赛季开始还有一个月的时候,布朗车队成立,他们所带来的赛车也同样有类似的尾部扩散器设计。
在测试刚开始的时候,虽然威廉姆斯和丰田有违规的嫌疑,但是由于他们的速度并没有太过于惊人,大家也就没有太在意,可是随后布朗赛车的出现,他们领先的优势让人不得不开始去注意他们的尾部扩散器设计。
问题的争议起源于各车队对新的赛车设计规则有着不同的解读。这些新的规则的用意是用来降低赛车对空气力学的依赖性,并且借此来增加超车的机会,而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其中的一个方法便是减小尾部扩散器的尺寸。可是,在规则中对后轮中心线以后的部分的规定太过于模糊,并且有的时候甚至有点自相矛盾,让车队有空可钻。威廉姆斯,丰田以及布朗车队都设计出了一种双层尾部扩散器,在赛车的加上了‘假车底’后,可以让尾部扩散器变得更高,同时也能产生更大的下压力。(一般来说,尾部扩散器越大,所能提供的下压力也就越大) 双层扩散器是今年的一个新技术,它的中央扩散槽采用了形状特殊的双层结构设计,工程师通过让尾椎末梢上翘,在中央扩散槽的顶端增加了一个V型通道。双层扩散器设计,则将该空间内部分闲置的气流利用了起来。它通过与底盘的小开孔,将原本贴着扩散器顶部上升散失的气流(少部分用于后横梁翼制造下压力),沿着车腰、即业界所说的可乐瓶区域引向了扩散器的中央通道,与车底的气流汇聚后,共同在车尾制造出低气压。扩散器的效率因此得到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