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服装:
一、戏剧服饰的空间搭配
不难发现,中国戏剧很强调视觉美感与意境的营造,演员在舞台上的每个造型都想是一幅画,所以服装在空间上的搭配是相当重要的,也是很花心思的事情。服饰,除了演员的衣服鞋子,还包括了头饰。服饰的空间搭配主要是为了体现舞台上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我总结,中国戏剧服饰的空间搭配,大概有两种类型:相互辉映型、互补型。
所谓相互辉映型,就是指舞台上的两个人物服饰类型、质地相似,或者色彩搭配一致,相互辉映。例如《野猪林》当中的林冲和林娘子在一开始逛庙会时的装束,《锁麟囊》中赵守贞和她丈夫在家里厅堂里的装束,都是相当搭配的,表现在:色彩搭配一致,质地相似,类型也相似,可以说是传统戏剧中的“情侣装”,给人以和谐的美感,让观众一眼就认出,他们是夫妻,而且是有身份有地位的大户人家。又如《锁麟囊》中最后一幕,薛湘灵和赵守贞义结金兰,她们的服饰也可以说是相互辉映的:一蓝一红,质地高贵,款式相似,她们最后一个造型,真的是美极了,至今还留在我脑海中。
所谓互补型,则是指舞台上的两个人物服装无论从款式、质地还是颜色反差大,主要是体现在主仆的着装上,一来体现两者地位的差别,一来是为了突出主角。例如,《游园惊梦》中,杜丽娘和春香的服装搭配,杜丽娘是米黄色的裙裤,粉红色的女帔,给人以淡雅高贵的感觉;而春香是深绿色的裤袄,两者互补,春香的活泼更突出了杜丽娘性格的温柔与含蓄。
二、戏剧服饰的时间变化
同时,我也很关注人物服饰的时间变化,服饰的前后呼应。戏剧的服饰最终还是为剧情服务的,戏剧服饰的时间变化主要为了体现随着剧情的变化,人物命运的变化,也有一种烘托的作用。我们可以发现,在这三部戏剧中,随着人物命运的变化,人物的服饰也随之发生明显的变化。例如,在所《锁麟囊》中,薛湘灵的服饰变化就体现了这一点,在她出嫁的时候,身着大红的嫁衣,披金戴银,一看就知道是大户人家的女孩子,和当时赵守贞的衣着形成鲜明的对比;而当她在六年后遭遇水灾,沦落街头的时候,她穿的是青褶子,体现的是贫困中年妇女的落魄,又与此时赵守真的服饰形成鲜明对比,充分体现了她们命运的变化。
在老师的指引下,渐渐发现戏剧中,包括其服饰在内,有很多细节的处理、微妙的变化,是一代又一代艺术家积累下来的经验,是一门很大的学问,同时又是很耐人寻味的,是中国戏剧吸引人的地方之一。
当然,太过于写实的舞台与服饰设计,与传统的以简约写意为特点的舞台与服装设计相比,具有了更强的直观性,却让观众少了自我想象的空间,写实遮盖了写意,可能让中国戏剧少了一丝魅力。但是,我个人认为,在当今时代瞬息万变、审美途径越来越多样、审美元素越来越丰富、审美观念越来越多元的时代背景下,积极地对传统戏剧进行适当的改革和创新是相当重要的。当下也是未来所谓的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符合现时代的特点,将现时代的元素加入到传统戏剧中,让当代的戏剧也作为传统的历史长河中一颗耀眼的珍珠,是可行的,也是迫在眉捷的事情。
二、戏剧服饰的时间变化
同时,我也很关注人物服饰的时间变化,服饰的前后呼应。戏剧的服饰最终还是为剧情服务的,戏剧服饰的时间变化主要为了体现随着剧情的变化,人物命运的变化,也有一种烘托的作用。我们可以发现,在这三部戏剧中,随着人物命运的变化,人物的服饰也随之发生明显的变化。例如,在所《锁麟囊》中,薛湘灵的服饰变化就体现了这一点,在她出嫁的时候,身着大红的嫁衣,披金戴银,一看就知道是大户人家的女孩子,和当时赵守贞的衣着形成鲜明的对比;而当她在六年后遭遇水灾,沦落街头的时候,她穿的是青褶子,体现的是贫困中年妇女的落魄,又与此时赵守真的服饰形成鲜明对比,充分体现了她们命运的变化。
在老师的指引下,渐渐发现戏剧中,包括其服饰在内,有很多细节的处理、微妙的变化,是一代又一代艺术家积累下来的经验,是一门很大的学问,同时又是很耐人寻味的,是中国戏剧吸引人的地方之一。
当然,太过于写实的舞台与服饰设计,与传统的以简约写意为特点的舞台与服装设计相比,具有了更强的直观性,却让观众少了自我想象的空间,写实遮盖了写意,可能让中国戏剧少了一丝魅力。但是,我个人认为,在当今时代瞬息万变、审美途径越来越多样、审美元素越来越丰富、审美观念越来越多元的时代背景下,积极地对传统戏剧进行适当的改革和创新是相当重要的。当下也是未来所谓的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符合现时代的特点,将现时代的元素加入到传统戏剧中,让当代的戏剧也作为传统的历史长河中一颗耀眼的珍珠,是可行的,也是迫在眉捷的事情。
西方戏剧的诞生
西方戏剧的曙光,普遍认为是古希腊悲剧,而古希腊悲剧则是源于古希腊城邦的 蒂厄尼索斯(Dionysus)的崇拜仪式。在祭典中,人们扮演蒂厄尼索斯,唱“戴神颂”,跳“羊人舞”(羊是代表蒂厄尼索斯的动物)。古希腊悲剧都是诗剧,严谨古雅、庄重大气。表演时有歌队伴唱,史实表明歌队先于演员存在。关于这个起源,也可以参考德国哲学家尼采的早期哲学著作《悲剧的诞生》。
中国戏剧的诞生
就西方的定义来说,中国没有「话剧」的传统。不过一般在讨论中国戏剧时,若不以严格的定义划分,中国古代的戏曲应归入戏剧的大类。
中国戏曲的根源在可以追溯到先秦到汉代的巫祇仪式,但是宋代南戏的发展才有了完备的戏剧文本创作,现存最早的中国古代戏剧剧本是南宋时的《张协状元》。元代时以大都、平阳和杭州为中心,元杂剧大放异彩。後世形成了诸多戏曲形式,也就是各剧种。明代的昆曲经过发展,首先得到士族大夫的追捧和喜爱,他们大量创造剧本,不断修改曲谱,同时修正昆曲的戏剧理论,并使得传奇剧本成为一种新的主流文学形式。随後昆曲又得到晚明和清代宫廷皇室的喜爱,成为贵族生活的一部分,成为获得官方肯定的戏剧艺术,故称“雅”;而以各地方言为基础的地方戏,广受民间喜爱,则称“花”。于是在清代形成了“花雅之争”,实际上是戏曲共同繁荣的局面。这丰富了戏曲艺术的门类,也形成了各自的艺术特色。
近年来台湾的戏剧研究学者曾永义提出一套说法,认为在讨论中国戏剧起源时,应该要区分“大戏”与“小戏”,大戏是成熟的戏曲,而小戏则是戏剧的雏型。大戏是在到了金元杂剧之后才发展完成,而之前的宋杂剧、唐代的代面、踏摇娘、钵头、参军戏、樊哙排君难等,都可列入小戏的行列,而中国在非常早之前,就有小戏。
中国在与近代西方有文化接触前,没有西方意义上的“戏剧”(主要指话剧)传统。中国传统的戏剧为一种有剧情的,“以歌舞演故事”的,综合音乐、歌唱、舞蹈、武术和杂技等的综合艺术形式,也就是戏曲曲艺。
作为文学的戏剧
戏剧文本(即“剧本”)是一出戏剧的基本要素,是一台戏的先决条件。
剧本最重要的是能够被舞台上搬演。戏剧文本不算是艺术的完成,直到舞台演出之後(即“演出文本”)才是最终艺术的呈现。历代文人中,也有人创作过不适合舞台演出,甚至根本不能演出的剧本。这类的戏剧文本则称为案头戏(也叫书斋剧)(比较著名的如王尔德的诗剧《莎乐美》。)现代戏剧中也出现了没有剧本的演出实例。
戏剧的文学本,在不演出的状态下,可以作为单独的文学样式欣赏。
作为表演艺术的戏剧
随着西方现代戏剧在导演以及演员训练体系上的实践,戏剧理论逐渐从戏剧文本的讨论扩大到剧场整体,进而产生“场面调度”等新观念。其中,比较著名的提法是20世纪70年代英国戏剧导演彼德·布鲁克在其专著《空的空间》(The Empty Space)中提出的观念:「一个演员,走过一个空荡荡的舞台,这就是一出戏的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