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主您好:
他对我国的书法艺术起了推动性作用,在我国的书法界给了后人很多的模范典范。
希望版主采纳
唐朝是我国书法史上百花盛开、绚丽多彩的一个时代,出现了许多有名的书家,初期有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孙过庭;盛唐或稍后一点则有李邕、张旭、徐浩、颜真卿、李阳冰、怀素诸家;到了晚唐则以柳公权、沈传师为代表:他们是我国书法史上各树一帜的大书家,不过,如果论他们对书法艺术发展的深远影响和巨大贡献,那就是要首推颜真卿了。这里就颜书艺术成就和影响以及如何学颜书的问题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颜书”出现在唐代中期,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情况和中外经济文化的频繁交流,促使文化艺术(包括书法在内)发生相应的变革。颜字就是在这一形势下取代欧、虞、褚而崛起于书坛的。颜字厚重雄强,大气磅礴,正而不拘窘,庄而不板滞。它的点画象盘钢刻玉一样丰伟遒劲,雄秀独出。苏东坡称赞颜字说:“诗止于杜子美,书止于颜鲁公。”东坡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他对颜真卿书法的推崇不是没有道理的。颜字不但具独特的面目,更重要的还在于它以变古创新的笔法,为推动书法艺术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具有独特风格的颜书,源源流长,直到今天,它的艺术生命在书法艺术的百花园里依旧闪耀着光辉。 一 我国探讨颜书艺术成就,应该先了解一下他是怎样继承传统而又在传统的基础上有创造发展的。首先看看他的师承,关于颜习书师承的问题,历来论书者各有所见,苏东坡说他的《东方画赞》学字临王羲之,到了清朝看法就更多了:有的说他出于汉《夏承碑》、《郙阁颂》;有的说他出于《瘗鹤铭》、《张猛龙碑》等等;更有好古之士,溯本穷源,以为出于金文鬲攸鼎、散氏盘,真是众说纷纭。这些看法,其中有的虽不能说一无道理,但不免有些片面性。他们往往把颜书某一时期的某一碑贴和历史上的某家某碑联系起来,根据用笔或者风格相近的一些迹象便断定颜字是出于某碑,出于某人,这样的论断就有些以偏概全了。我以为研究颜书,必须从他传世的许多作品中各个时期的演变迹象,更要看到他继承发展上的主流和本质,同时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书风来分析,这样才能对颜字的演变和发展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二 我们先从分析颜真卿的作品着手,颜书留存的作品很多,从四十四岁写的《多宝塔》,到七十二岁时写的《自书告贴》,现存的碑贴不下六、七十种,从这些作品中分析一下他早年、中年、晚年的作品,就会发现各个时期都不相同。可以从中渗透一些演变的消息。《多宝塔》、《东方画赞》、《金天王神祠题名》等,这些作品是颜氏早期所作。《多宝塔》整密拘窘,前人批语它“小远大雅,不无佐史之恨。”《东方画赞》、《鲜于氏离堆记》写得大气磅礴,挺然奇伟,两者虽前后相距八年,但风格基本一致,没有什么变化。这一时期颜的用笔偏于方峻,凡左右两直的字,都呈现出显著的相背形,转笔用折而不转。总的来说,隶意较多,颜体的特征还没有形成,它代表了颜字的早期的风格。五十六岁至六十四岁这段时间所写的碑版,可称为中期之作,有《郭永庙碑》、《颜勤礼碑》、《藏怀恪碑》、《麻姑仙坛记》、《中兴颂》、《元次山碑》等等。这一时期的作品,变动是比较明显的,因此可划为前期和后期来分析,六十三岁前的作品即为前期,此后的作为后期。《郭家庙碑》是颜书变法的开始。这时他的用笔已不如早期的《离堆记》那样雄厚庄重,而出以清劲瘦健,结体又与六十三岁后期的《元次山》之遒逸雄肆,《八关斋》之闳伟雍容颇不相似。六十四岁时写的《颜勤礼碑》行馀跌岩,六十三岁写的《麻姑仙坛记》秀颖起举,前者横轻竖重,后者把笔画少的字故意撑足,这些都可以看到他摸索递变的痕迹。总的说来,用笔已易方为圆,字形也向背变相向,横画轻而竖画重,转笔不折而转,蚕头燕尾,笔姿轻妙。从中期的作品可以看出,颜书的特点正大从开始形成而日趋鲜明。六十七岁写的《宋广平碑》,六十九岁写的《李元靖碑》,七十二岁写的《颜家庙碑》和《自书告身贴》这些晚年作品中,横纲竖粗,蚕头燕尾的形象已不很明显,结体更趋于端严朴拙,用笔雄重,但于志辣之中微有习气。分析以上常见的有代表性的颜楷作品,可以看到颜字演变的一个过程。 三 现在再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书风,来看颜字是如何继承传统而又有所创新的,唐朝是历史上书法盛行的朝代,当时楷书的发展已到了成熟的阶段,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唐太宗、李世民偏爱王羲之书法,因此,欧、虞、褚诸家虽以善书知名,然皆宗法右军,他们是王字的继承者,虽然各有变化,也有所发展,有自己的面貌,但难以摆脱王字的束缚,这样就更加提高了王书的地位和影响。从颜真卿当时所处的客观环境来看,他传统的影响是深远的。他的父亲、祖父、曾祖、高祖多以善书知名,都擅长篆、籀、草、隶,他的母亲系殷令名、殷仲客也是数世善书,颜真卿就是生长在这样一个书法世家的环境里。三十五岁他又从张旭为师,曾收张旭和他谈论书法的对答经过写了一篇有名的《笔法十二意》。在颜的早年,褚字风靡一时,这是由于褚书用笔不象欧、虞那样谨严刻历,结体姿媚秀颖,所以自永微之后继王羲之而笼罩书坛。现在可以看到的如《信行禅师碑》、《砖塔铭》等。以及一些不甚知名的小唐碑,几乎无不受褚书的影响。当时褚书成为满城争唱的时调。所以颜书于褚,当时势所趋。到了中年,为了跳出陈陈相因的王、褚、臼自立门户,他选择了这样一条道路,这就是:用笔易方为圆。弃隶法而篆法而取篆草笔意,这是正确的选择。所以只要在王、褚两家范畴以外的无论钟鼎篆隶,南贴北碑,都成为他吸收养料的对象。有人说颜师法篆隶北碑,真实他是从创新的要求出发去学习和吸收的。同时他还能广泛地吸取一切民间书法的创造,来丰富和充实他的书法创作,这些民间书法,是被统治阶级所鄙视的,但它们都是书法艺苑中的鲜花,为当时人民所爱好。例如三十年前,新疆出土的《张无价告别》和《葡萄园契》,它与颜书的《祭侄稿》在用笔上虽有所不同,但极似一家亲属,从中可以看出颜书是吸取了民间书法的养料的。又如中年的颜书酷似西晋初年墨书《急就草》,颜真卿把当时士大夫屑一顾的俗书溶化到自己的作品中进行提高,这就是他的创造。颜字虽以楷书而得名,但前人研究书法的都一致推重他的行草书。根据现有的资料,他五十岁时的行书《祭侄稿》已经迥异时流,奇伟豪宕,由于是草稿,无意于书,因此感情激愤,写来格外显得顿挫郁勃,天真自然,狂特的颜字行书风格在这作品中已经形成,到了五六十岁写的《争座位贴》可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所以颜字虽以楷书为得名,如果留心一下他的成长经过,就会看到他是行、草书先成熟,而后再带动他的楷书的。颜字是继王羲之父子之后在书法史上出现的又一个高潮。但他生前书名不盛,既不如他的先辈欧、虞、褚,也比不上李邕、张旭、徐浩、李阳冰等人,只不过是一个二等书家,颜书是由于五代杨凝式的继承和发扬而得到宋四家推崇的。然而批评他的人也还有,李煜说他粗鲁,米芾批评说古法到了他手里“荡然无遗了”。其实米芾看惯了欧、虞、褚等人变古不尽、带有陈隋旧格和浓重隶书笔意的初唐楷法,对于纳古法于新意之中的颜字是深为不满的。米芾对书法注重结构,他自称是集古字、欹侧妍媚,而对于端重安祥、伟岸宽博、富有正大气度的颜字,则以为是不讲姿态。其实颜字中的雍容,不以左低右高、欹侧取媚,而是外密中疏、似拙反奇这平中求险,一扫两王余韵的独特风格,它不是不讲究古法,恰恰是古法在他的变革之下得到了新的发展。由于他不在字形上求同于古人,正是他心通古意,寓巧手拙的独特面貌。所以代表唐朝楷书独特风格的不是初唐的欧、虞、褚,而是中晚唐的颜、柳。颜书在书法史上的成就和影响是巨大的,千百年来盛行不衰。颜字的影响所以久远,总的说来是由于它的创新,但细加分析,是由许多因素造成的。颜字传世的作品,不下六、七十种。现在留下来的大量丰碑巨碣,多数是他当年行踪所至,自撰自书而后交由家僮镌刻的。颜字保存的资料多,为后人学习提供了方便。以上这些因素都是造成颜书影响久远的原因。我们如何学习颜字的问题,根据我学习中的体会,谈一点粗浅认识。颜字笔力沉雄、气势开张,端严中正,以拙为巧。要做到这些,首先执笔就要腕肘并起,不论大字或小字,腕肘都要悬离桌面,这样一身之力才能运用到笔尖上来,提按起倒没有障碍。可以坐着写,如果能站着,视野扩大,写起来气势就更开张些。其次,写颜字还要圆笔属低。圆笔属低,就是藏锋下笔。一般谈书法的常说写横画要直下笔锋,直下笔为的是逆势铺毫,这是用笔的一种方法。但它可以直下,也可斜下,又可以从上面下笔,也有从下面逆锋推向上的,更有筑锋下笔着低右行的。从墨迹颜书《自书告身》中可以看出下笔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总之,笔法要讲,但不能说得太机械,它有很大的灵活性。俗话说:有法,但无定法,这从真迹中可以体味出来。颜字转笔用提,不取折笔,也反对顿笔。十二字意中说:“所谓曲折”,又名“暗过”,指的就是这个。还有一点,颜字点画遒劲,所以人们称它作“颜筋”。如果写得肥钝臃肿,这就有损雄 遒劲的特点。《笔阵图》中有这样的话:“多骨微肉者谓之筋出,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这几句话是值得学习者注意的。 对于学书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懂,要懂得贴上的字的好坏,既要知其然,还要知道它的所以然。不仅要掌握外在的字形,更应说理解内涵笔势。从懂得一点到理解全面,随着认识的深化,在实践中就会不断提高。实践的办法是:一是临贴。帜要临到家,首先就要看的细。要把观察到的现象进行一番分析,找出它的突破口。临贴还要能够背出来,背过几次,印象就更深刻了。如果进一步能够应用,而且用得得心应手,那学习的成绩就很不错了。要选定一本贴,专心临习,切不可见异思迁。特别是在有困难的时候,要能坚持,见难而进,能够越过这一关,就是一大进步。入贴在约取,出贴需要博览,学习到了有一定水平的时候要泛览,要从各方面吸取营养,临贴是继承前人宝贵经验的一种手段。但应批判地继承,不破不立,大破才能大立,只有批判继承,才有创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