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经济角度。主要包括19世纪60、70年代资本主义的产生、19世纪末期(甲午战后)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和20世纪初(辛亥革命期间)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等三个时期的内容,要求分别掌握其产生或发展的原因及其对中国历史产生的影响,并能归纳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显著特点。
2、政治角度。主要包括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及其领导的几次革命(改良)运动,那就是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要求分别掌握其爆发的原因、大致经过和历史意义,并能归纳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特点和教训。这一点在近代中国人民抗争史和探索史中是复习重点。
3、综合理解。在掌握上述两点的基础上,思考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之间的关系,并运用有关的哲学原理进行解释和分析,从而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框架和体系。
⑴19世纪60、70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
原因:①受外商企业的刺激,一些官僚、地主和商人投资于近代企业;②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对商办近代企业有诱导作用。
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促进了早期维新思想的产生,他们在经济上主张振兴工商业,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有的还在政治上主张实行君主立宪。
⑵甲午中日战争后,出现了一个兴办工业的浪潮,中国资本主义进入初步发展时期。
原因:①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为民族工业初步发展提供了条件;②清政府为扩大税源,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促使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思想和封建思想正面交锋,形成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
⑶ “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商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原因:①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②辛亥革命期间,资产阶级颁布一系列法令和措施,对于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也起了推动作用。
影响:辛亥革命后,“实业救国”和“民主共和”成为当时并存的两大思潮,同时也为新文化运动的开展、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和中国民主革命的转变提供了基础。
甲午战争对远东战略格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日本既占台湾,又获2.3亿两白银的战争赔款,其资本主义经济以此为契机更加迅速发展起来,并进一步扩军备战,开始成为远东的主要战争策源地。而日本的崛起又改变了远东地区英、俄对立和争霸的原有格局。列强在远东的角逐日趋激烈,预示着一个更加动荡不安的时代的到来。
甲午战争中国的失败,使半殖民地化速度进一步加快,民族危机愈益深重,同时也促使中华民族日益觉醒,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和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迅速高涨。清政府也在更加艰难的处境下,开始变革军事制度,中国近代军事改革开始进入实质性阶段。 第1,清政府被迫大量割地,赔款,刺激了其他帝国主义国家,第2,清朝内河已经被帝国主义打开,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的内地。第3,清政府承认日本控制朝鲜,便利了日本以朝鲜为跳板,向中国东北扩张势力第4,外国资本家在中国开设工厂,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民发展第5,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
一:资本主义入侵进入资本输出阶段,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 二: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三:民族资本家的实业救国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