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保护眼睛"黄金期"?
经常会听到家长夸耀自己的孩子三岁就爱看书,四岁就能画画,甚至爱玩电子游戏……孰不知这些看似良好的生活习惯正是眼睛近视的祸根。
北京军区总医院眼科准分子激光中心主任李耀宇博士说,儿童近视往往是因为家长没有在眼睛发育的两个“黄金期”注意生活细节,使孩子眼睛受累而致视力过早变异。如果能在这两个时期保护好视力,那么在日后的生活中,即使发生近视,视力下降的速度也不会那么快。
据李博士介绍,人的眼睛发育有两个快速阶段,第一个是3至4岁,第二个是12至15岁,这两个阶段被称为视力发育的“黄金期”。眼球发育时是由小变大,眼球的直径(眼轴)也是由短变长的。从光学原理解释,人在出生时视力高度远视。随着年龄的增长,眼球不断变大,眼轴不断变长,人的视力在18至20岁时才会逐渐从远视变为正视状态。
在第一个“黄金期”,孩子视力处于远视阶段,但如果长时间受到近距离的刺激,如看电视、玩电子游戏、看书等,就必然会加快眼轴变长的速度。同样在第二个“黄金期”,过重的课业负担,过度的疲劳用眼,也会加速眼轴变长。这使本应20岁左右发育成熟的眼睛,被迫不断拉长眼轴,提前几年或十几年变成正视,而逐渐形成近视。如果第一个“黄金期”已经成了正视或轻度近视,那么在第二个“黄金期”,要是不多加注意,近视的程度就会快速加深,从而形成高度近视。
李博士建议,在眼睛发育的第一个“黄金期”,尽量不要让孩子过多读书识字,而应多参加户外活动,如唱歌、跳舞、游泳之类的体能活动。在第二个“黄金期”,患近视的孩子看黑板时应佩戴眼镜,看书写字时不要戴眼镜。因为近视的眼睛刚好适合近距离工作状态,但是戴了眼镜看书会打破这种状态,眼睛会在此基础上寻求新的平衡,进而加重眼睛近视的程度。
2。花儿为什么有不同的颜色
据英国《独立报》报道,玫瑰是红的,而矢车菊是蓝的。92年前,科学家首先在蓝色的矢车菊中发现了花色素,后来科学家又在红色的玫瑰中发现了同样的花色素,谜团由此产生,那就是为什么一种花色素会产生两种不同的颜色呢?近一个世纪以来,科学家一直试图解开这个谜团。
3。科学家推翻传统理论:人脑电脑程序不同
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科学家声称,人类大脑的对信息的处理是一个持续且动态的过程,并不像计算机,对信息的处理有明显的阶段性。这一理论推翻了之前科学界的一贯看法。此前,从事大脑对信息的处理研究的科学家们都认为,人脑对信息的处理在某些方面是与电脑处理信息是相似的。
研究人员对42名学生进行试验,口头命令他们点击电脑上的不同主题内容,来追踪他们各自的鼠标运动轨迹。当学生们听到一个单词“蜡烛”并同时向他们展示两个名称听起来不太想像的图片,如将图片名为“蜡烛”或者是“夹克”,但是他们会直接将鼠标指向“蜡烛”。
当学生们听到单词“蜡烛”,并出现两个图片,一个名称是“蜡烛”,另一个的名称与“蜡烛”极为接近。这些学生在移动鼠标时,他们鼠标的轨迹就更加曲折。他们在正确点击所听到的所代表的图片前,会花费更多的时间。研究人员称,从上面的试验可以看出,学生们在听到完整的单词前,大脑就开始对该单词的信息进行处理。从而可以进一步说明语言的理解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心理语言学家,心理学助理教授迈克尔在一次讲解中称:“几十年来,认知和神经科学一直在对心理过程进行研究。这些心理过程涉及了以一种严格的前反馈方式将不连续的信息包从一个认知模块传递到下一个认知模块,或者是以一种个性化的二进制符号的方式进行传递,就如计算机的信息处理原理一样。近年来,从事上述研究的人员和机构越来越多,他们普遍都以动态过程作为研究人脑活动的切入点。在上述模型中,感知和认知被以数学方法描述成一个连续的轨迹。这此研究结果是一个更加互动的有机信息流动,来回往复地产生非线性的,自身组织下的突发特性,就如同一个生物有机体一样工作。”
日本九州大学的植物学家盐野征明领导的一个科学研究小组发现了新的理论,他们在《自然》杂志上报告说,答案是色素在矢车菊植物的细胞中形成了一种非同寻常的“微胞”,也叫超分子。
日本科学家发现,矢车菊中的色素形成一个大的分子联合体,这个联合体由6个花色素分子组成,它们又与另一个被称为黄酮的色素结合,然后又与另外4个金属离子结合在一起,其中包括一个铁离子、一个镁离子和两个钙离子。但是在玫瑰中,就没有这种超分子形成,所以同样的色素在这两种花中形成了不同的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