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直接从3走到4,就是5秒,如果从3转了一圈到4,则是65秒,因此是(60x+5),x代表所转的圈数。
分析过程如下:
秒针走1周经过12个整点,每个整点间间隔5秒,所以一周共60秒,从3时到4时正好经过一个整点,所以60秒/12=5秒。
秒针是指时钟上面以秒为单位移动的指针,每移动一大格即为1秒钟。时钟上面以秒为单位移动的指针。
扩展资料:
时间单位的换算关系:
(1)一天=1440分钟 ,1小时=60分钟 ,1分钟=60秒。
(2)一刻=15分钟,一字=5分钟(闽南广东地区用法)。
时钟各指针的角度关系:
(1)普通钟表相当于圆,其时针或分针走一圈均相当于走过360°角。
(2)钟表上的每一个大格对应的角度是:30°。
(3)时针每走过1分钟对应的角度应为:0.5°
(4)分针每走过1分钟对应的角度应为:6°。
如果直接从3走到4,就是5秒,如果从3转了一圈到4,则是65秒,因此是(60x+5),x代表所转的圈数
解题思路:
秒针走1周经过12个整点,每个整点间间隔5秒,所以一周共60秒,从3时到4时正好经过一个整点,所以60秒/12=5秒。
秒针是指时钟上面以秒为单位移动的指针,每移动一大格即为1秒钟。时钟上面以秒为单位移动的指针。相关换算:
1分钟=60秒
1小时=60分=3600秒
24小时=1440分=86400秒
扩展资料:
一、秒钟的起源
汉朝以前,“时”指季节,“一时”相当于现在的一季。一年有四季,所以一年又叫“四时”。
汉朝以后,“时”不再表示季节,而是用来表示计算时间的单位了。当时,人们把一天平均分成12个“时”,“一时”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人们习惯把这个“时”称为“时辰”。
在一些古典书籍中,我们也经常会看到“时辰”这两个字,有不少人误认为一个时辰就是现在的一个小时,其实这是不正确的。像古代表示夜间时间的“一更天”、“二更天”的“更”就是指时辰,一更到二更,二更到三更都是相隔两个小时。
后来,人们又把一天平均分成24份,每份仍用“时”来表示。这时的“一时”就是现在的一个小时,只相当于过去(汉朝以后)“一时”或“一个时辰”的一半,所指的时间缩短了。
接着,人们又把一小时分成60等份,每份的时间叫1分,把1分又分成60等份,每份的时间叫1秒。这样,时、分、秒就确定下来了。
二、小时的由来
中国古代用“铜壶滴漏”的方法来计时,将一昼夜分成十二个时辰。一个时辰,相当与西方钟表的两个钟点。当钟表由西方传入中国后,人们把中国的一个时辰叫“大时”,而把西方的新时间一个钟点叫“小时”。后来,随着钟表的普及,“大时”一词逐渐消失,而“小时”一直沿用至今。
中华民国成立以前,采用十二地支计时,地支既表示年、月、日,也表示时,将一天分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时辰。
中华民国成立以后,采用公元记年、月、日、时,同时又保留中国的阴历,公元记时,把一天分成24个时辰,比传统的十二个时辰小一倍,故称之为小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秒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小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秒
孩子,如直接从3到4,就是5秒,如果从3转了一圈到4,则是65秒,因此是(60x+5),x代表所转的圈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