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需要有个“历史”角度,更要实事求是!!
首先要确定平仄的内涵:平指声调平而不变,仄是“不平”,指声调自身有旋律音高的变化。
1、中古音(隋唐宋时期),平就是平,阴平和阳平的差异在于声母的清浊,在声调的高低上或有不同,但其旋律特性都是平平的,好比台阶,阴平是高处的台阶,阳平是低处的台阶。但台阶本身的平面都是平的。
2、普通话的声调,阳平从平声中彻底独立出来,变为第2声,由原来的纯平变为不平的“升调”,在本质上,已经不是真正的“平声”了,本应归入“仄声”,同上声、去声一样,有旋律和音高的变化,好比台阶变为了坡道!
3、唐诗宋词的时代,阴平阳平都是混押的,没有区别,但今天普通话,因为这两个声调在旋律层面已经有了实质性的变化,所以,用普通话读古代诗词,遇到那种混押的情况(特别是格律诗),已经不那么和谐押韵了!
4、按普通话声调作“现代诗”,也就需要注意声调的统一、和谐。也即:用中古音、用那时的韵书(《广韵》《平水韵》等),阴平阳平在押韵层面是一致的。而用现代普通话声调按新律作新诗,则阳平当视为“仄”,再混押就影响韵感了!
普通话里第一二声是平声,分别是阴平和阳平,第三四声是仄声
平生,一声,
仄,四声
一声平,二声扬,三声拐弯,四声降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