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2015年注册会计师指定教材P167:
进一步审计程序的范围是指: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数量,包括抽取的样本量、对某项控制活动的观察次数等。
影响进一步程序范围的因素主要包括:
1、确定的重要性水平。如果重要性水平很低,则审计程序的范围需要更广泛。(重要性水平低,是指即使很小的金额差错,也会对财务报表的阅读者进行投资或经营决策产生重大影响)
2、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这种风险越高,则审计程序的范围需要更广泛。
3、计划获取的保证程度。这是指你越是依赖某种测试时,越是需要这种测试的范围更广泛。例如,注册会计师打算主要通过实质性测试验证财务报表的公允性时,那么,实质性测试的范围就不能太小了,需要确保测试的结果是可靠的,只能扩大其范围。
在确定进一步审计程序的范围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下列因素:
1.确定的重要性水平
确定的重要性水平越低,注册会计师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的范围越广。
2.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
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越高,对拟获取审计证据的相关性、可靠性的要求越高,因此,注册会计师实施的进一步审计程序的范围也越广。
3.计划获取的保证程度
计划获取的保证程度,是指注册会计师计划通过所实施的审计程序对测试结果可靠性所获取的信心。计划获取的保证程度越高,对测试结果可靠性要求越高,注册会计师实施的进一步审计程序的范围越广。例如,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是否不存在重大错报的信心可能来自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如果注册会计师计划从控制测试中获取更高的保证程度,则控制测试的范围就更广。[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