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甲寺的传说与历史变迁
挂甲寺在今河西区东部,村落范围大致在今小围堤道以北,湘江道、重华大街以南,海河之西。
挂甲寺村这块地方从有人烟起,至今有近一千五百年历史了。相传隋炀帝开凿运河并在杨柳青栽种杨柳之后,逐沿海河顺流而下,看到一片花明柳暗之地,在杨柳之间有几户人家,炊烟萦绕其间,很有一派太平盛世的桃园气派。在高兴之中,炀帝便命人建造一座太平古刹,并赐名庆国寺,后来才改名挂甲寺。
怎么改名挂甲寺的呢?原来唐太宗李世民第二次征辽打朝鲜,得胜回朝,其中一支部队由大将尉迟敬德率领,由营口乘木筏渡海进人海河,溯流而上,到了庆国寺这里。时值三伏天气,走了一程不觉大汗淋漓,尉迟敬德便把盔甲脱下来挂在庆国寺旁一棵古树杈上。等返回时,竟然忘掉了,后来来取盔甲的士兵从乡民那里找到。当地人便把这件事神话起来,从此庆国寺在当地人们口中便多了两个名称:一叫将军庙,一叫挂甲寺。没过多久,那里便成了人烟密聚的村庄了。
至于挂甲寺村,原名叫大孙庄,是以村中的首户孙大官人的姓为村名的,而挂甲寺(庙)也坐落庄内。后因寺名声望越来越高,超过了村名,久之,大孙庄之名没人称呼了,习以寺名称村名。寺名逐渐取代了村名,故得名挂甲寺村。
史书对挂甲寺地方有记载,1600年(明万历二十八年)的《重建挂甲寺碑记》就记有:“大直沽迤南三里许,有古刹曰庆国寺,后名挂甲寺。其由来远矣,图经无考,得于父老传闻云:当大唐征辽奏捷,驻师此寺,因更名焉。世远倾颓,遗址尚在”,可谓古老。当年挂甲寺“栋宇嵯峨,象设赫濯,遐迩士女,瞻谒云集”。香火十分鼎盛。挂甲寺重新修建共三次,第 二次在清朝末年,1944年又第三次重修山门,到解放前,由于战火,庙已倾记,现为挂甲寺文化站。
读者从上面的记述中会发现两点疑问:其一,大直沽以南‘三里许,是挂甲寺,这不是指河东区吗?其二,挂甲寺原名大孙庄,而和大孙庄相对的小孙庄也是在河东,是不是挂甲寺应该在河东才对呢?正是如此。
挂甲寺村原在海河之东,1902年海河裁弯取直,今日解放南路中学和冶金实验厂之间的那段解放南路曾是海河旧道,在海河没有裁弯取直之前,挂甲寺及桂甲寺村自然是海河以东的村庄了。起初,旧称大孙庄的挂甲寺村与今河东区的小孙庄是相毗邻的两个自然村。按《天津府志》对海河“河流至大直沽为一大曲道”及有关大孙庄的记载,可知其原河道即流经杨庄子的老海河,至冶金实验厂转向光华桥,河湾在今解放南路西侧。当年的大孙庄(挂甲寺村)恰处在三面环水的地带,西与海河西岸的贺家口隔水相望,东与小孙庄接壤,为一个小村庄。到清道光年间 (1821—1850年),大孙庄已形成比较完整的村落,与小田庄、小孙庄为一连环保,共有 293户,1384人。
这段海河裁弯取直的经过是这样:1901年,八国联军人侵天津以后,为兵舰行驶方便,开挖新河道,把这段海河裁直,于1902年竣工。这样就把大孙庄和小孙庄分离于海河两岸,形成现今地貌和海河现状,这时大孙庄则成为海河西岸的村落了。挂中寺村居民世代以务农为生,居住多为土坯房,街道胡同弯曲狭窄,商业店铺稀少。二十世纪初期,挂甲寺村附近工业有所发展,北洋(今第六棉纺厂)、裕元(今棉纺二厂)两大纱厂相继建成,村中农民逐渐转成产业工人。
挂甲寺村有着光荣的反帝斗争历史。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天津时,挂甲寺村长孙国瑞带领村民会同义和团首领邢家亨、阎震共同抗敌,保卫家乡。义和团和村民利用海河弯曲水浅,敌军行船缓慢的弱点,埋伏在芦苇丛中,用大刀、长矛、土枪、猎枪狙击侵略军,使最先闯人海河弯道的德国士兵伤亡惨重。从5月到6月上旬,共击毙敌军100多人。6月14日,侵略军炮击沿河两岸,义和团和村民们奋起抗敌,坚持多时,终因力量悬殊而失败,义和团首领邢家亨、阎震等战死沙场。6月18日八国联军攻陷天津后,德军又向挂甲寺一带进行报复。21日,数百名德军搜捕孙国瑞等人,孙国瑞为了保护乡亲百姓,挺身而出,英勇就义。
挂甲寺历尽沧桑,昔日的古刹、村庄,早已不存,其名沿袭。如今这里已是高楼耸立,车水马龙的市区。早在1958年,解放南路就向南延伸,纵贯挂甲寺村,使这一带交通大为便利。1977年又填平了废墙子河的东端河道,兴建了宽阔平坦的湘江道。湘江道东新式拱型的光华桥横跨海河两岸,它是天津城区南部沟通海河两岸的重要交通大道。小围堤道南侧有河西区较大的文娱场所—河西区工人俱乐部。南北大街现已成为这一带商业繁华区。
楼上说的太详细了,给我们也留点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