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分段对《霸王卸甲》进行讲解。
(一)营鼓
隆隆的鼓声把人们从睡梦中唤醒。号角呜呜地响起。军营中各部将士紧张
而忙碌地做著各种战斗准备工作。最后,音调从复杂多变转化到有规则地逐级
升高,象征准备工作逐步就绪。音乐起始的节奏和指法同《十面埋伏》相似。但《十面埋伏》的起始音符出现在高昂激越的高音区,而《霸王卸甲》则采用了凝重的低音,预示著故事的悲剧性。
(二)升帐
曲调威武而霸气,象征霸王出场。
(三)点将
同样的音型在不同的音高出现,表现将官们精神抖擞接受战斗任务的情景。
(四)整队
这一段的曲调同(二)大致相同,但速度比(二)快。表现整理队伍的景。
(五)排阵
曲调同(三),但点子更密,,气势更加壮大。
(六)出阵
节奏比较轻快,如先头部队轻骑出击。
(七)接战
节奏突然变慢,右手拇指用力勾动最粗的琴弦,发出沉重的搏击声。然后
逐次变换指法,加快节奏,音乐越来越紧张,最后用扫轮的指法发出更强烈音
响,象征战斗越来越激烈。
(八)垓下酣战
大量地扫动琵琶的全部四根弦线,以强烈的节奏,密集的点子描写剧烈的
战争场面。音调逐级升高,回落,再推到最高潮。
以上是乐曲的前半部。作为一首描写战争的乐曲,这一部分是不可缺少的
。但是,这些段落的曲调十分雷同,主要依靠节奏和指法的变化来表现不同的
情节。演奏者心里有数,聆听者未必能理解,会觉得单调而冗长。因此当代的
演奏者常常把前半部简化缩短。本人的方案是将“点将”的前半段跟“排阵”
的后半段相接,删去“整队”和“出阵”,并把“接战”压缩一半。这样处理
在音乐上看不出痕迹,没有不完整的感觉。
《霸王卸甲》的后半部著力于人物的感情描写,是本曲的特色所在,也是
它能同如此精彩的《十面埋伏》相匹敌的原因。现在接著分析后半部。
(九)楚歌
寂静的夜晚。隐隐约约,飘飘忽忽,从汉营中传来了一阵阵楚歌声。驻耳
倾听,歌声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响亮,几乎是整个汉营都响起了楚歌声。楚营
的士兵开始惊慌起来。这一整段都是用的长轮,音乐的变化全靠手指的功力来
表现。
(十)别姬
霸王也听到了汉营传来的楚歌声,以为刘邦已尽略楚地,自己败局已定,
遂起身与虞姬诀别。乐曲多处出现强烈的“拂扫轮”使人感到是一种撕心裂肺
的大悲痛、大绝望,凄切婉转的下行“长轮”像是虞姬的呜咽痛哭。曲调又高
亢起来,像是在责问苍天“你为什么亡我”。然后气氛开始紧张起来,汉军打
进来了。
(十一)鼓角甲声
外面汉军的鼓声、号声、呐喊声一阵阵逼近,令人感到恐怖。后来连刀剑
同铠甲碰击的声音都听得见了。
(十二)出围
琵琶特有的富有强烈节奏感的“夹扫”和“夹弹”十分形象地表现了马队
奔腾的场景。段末将两条弦线绞起来轮双弦使人产生“一泻千里势不可挡”的
感觉。
(十三)追兵
又是一阵“夹扫”奏出志高气昂的曲调,表现汉军乘胜追击。
(十四)逐骑
又是一阵同“出围”一模一样的“夹弹”表现汉军马队正沿著楚军经过的
路追逐。又是绞弦,不仅用了“轮”,还用了双弦夹弹,产生一种破碎的声音
。这种声音由强渐弱,象征了项羽的终结。后面一段渐慢渐弱的“勾轮”象征
战争结束。
(十五)众军归里(尾声)
仗打败了,士兵们纷纷回到自己的家乡。虽然事情已经过去,但不免感慨
万千,唏嘘不已。为什么?前面已经分析过,不再重复。
这一段的曲调还是前面重复过多次的曲调变化而来的。用的指法是长轮。
这个曲调速度慢一点,音色暗一点,就产生我所主张的效果。如果速度快一点
,音色明亮一点,力度强一点,就会变成一首凯旋曲。而出版物上标注的却是
后者,强度是ff,速度是每分钟90拍。但我不放弃自己的主张,依据是:第一
,《霸王卸甲》表现的是楚军,写的是一出悲剧,不应当有如此辉煌的结尾;
第二,尾声的标题是“众军归里”,“里”,乡里也,“归里”,就是回故乡
的意思,不是“得胜回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