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明修战道,暗度陈昌

2025-04-04 22:58:06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公元前206年,刘邦攻下咸阳,被项羽封为汉王,带着人马到南郑去,途中烧毁了栈道。不久绕道北上,在陈仓(今陕西宝鸡东)打败秦将张邯的军队,回到咸阳(见于《史记·高祖本纪》)小说家把这段历史演义为“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后来用于比喻用假象迷惑对方以达到某种目的。
  2.历史典故
  汉王元年(公元前206年)8月,经过韩信训练后的汉军军容严整,军纪严明,战斗力更强了,刘邦决意挥师东进。张良离开刘邦之前,曾献“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如今汉王又向韩信征询东进大计,韩信的战略战术与张良不谋而合。 韩信命樊哙、周勃、夏侯婴率领少数人马,先去修复栈道,装作要从栈道出击的姿态以麻痹敌军。雍王章邯曾接受项羽的密令:堵住汉中,把刘邦死死地关在偏僻的山区。章邯此时闻知汉王派众将率领士兵修复栈道,大笑说:“当初刘邦下令烧毁栈道时,怎么没想到出来的事?现在又要重修,300里栈道尽在悬崖峭壁上,何年何月能修成?多么蠢笨的主意呀!”说完,又问左右:韩信是什么人?左右将韩信的历史向他说明。章邯又大笑不止说:“原来是个钻裤裆的庸人,他能有什么将才?”于是放下心来,毫无戒。
  章邯怎么也没想到,汉军的主力在刘邦和韩信的带领下,离开南郑,出褒中,沿着古时的一条山路,向西北挺进,神不知鬼不觉地渡过渭水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扑陈仓(今陕西省宝鸡市)。一天,章邯接到报告,方知中计。他亲率军队赶到陈仓去抵御汉军,可是积愤已深、勇不可挡的汉军,如出山的猛虎,杀得章邯节节败退。他急忙逃回废邱(雍王章邯的都城),紧闭城门,高悬吊桥。然后派人向司马欣、董翳求援。、司马二人,一见韩信用兵这么厉害,汉军这么勇敢,都不敢轻易出动。韩信不失时机地命令周勃、灌婴去攻取咸阳,卡住章邯东逃的退路。废邱城面临渭水,防守严密,易守难攻。韩信利用萧何提供的地图,仔细察看,决定智取。他命令樊哙到渭水下游截流,水不下泄,很快猛涨,如万马奔腾,涌进废邱城。章邯见势不妙,急忙率兵从北门突围。韩信再命令樊哙放水,汉军打入废邱。章邯丢了城池,前无去路,后有追兵,只有拚死一战,结果惨败。他自知无法脱险,便在绝望中拔剑自刎了。
  董、司马二人都是章邯的部下,闻知章邯已死,于是就先后投降了。初露锋芒的韩信,出奇制胜夺取了三秦,打开了汉军东进的大门,为刘邦建立了一块兴汉灭楚的可靠根据地。

回答2:

错别字

应该是明修栈道 暗度陈仓.比喻暗中活动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是古代一种非常规的用兵法则,是一种军事谋略,在历史上曾有许多非常成功的战例。
  所谓“栈道”,是指在悬崖峭壁的险要地方凿孔支架,铺上木板而建成的通道,可以行军、运输粮草辎重,也可供马帮商旅通行。陈仓,是古代县名(今陕西省宝鸡市东),是汉中通向关中的咽喉要道。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后,就向各诸侯分封领地,其中把巴、蜀、汉中三郡分封给刘邦,立为汉王。
  刘邦在去领地途中令部下烧毁了栈道,他这是向项羽表白没有向东扩张的意图。刘邦待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后,便抓住时机迅速挥师东进,其野心是要与项羽一争高低。刘邦的大将军韩信为刘邦夺取陈仓出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计策。
  陈仓是刘邦进入关中的必经之地,两地之间有险山峻岭阻隔,又有雍王章邯的重兵把守。
  刘邦按韩信的计策派了一个叫樊哙的大将带领一万人去修五百里栈道,并以军令限一月内修好。当然,这样浩大的工程即使三年也不可能完成。
  正是这一点,迷惑麻痹了陈仓的守将。陈仓的雍王章邯万万没想到刘邦的精锐部队摸着无人知晓的小道翻山越岭偷袭了陈仓。
  刘邦通过“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顺利挺进到关中,站稳了脚跟,从此拉开了他开创汉王朝事业的大幕。

上面是史实来源

回答3:

秦朝被推翻的时候,项羽、刘邦以及其他参加反秦战争的各路将领,齐集商议胜利以后怎样割据国土。当时势力最强的项羽企图独霸天下,他表面上主张分地封王、分配领地,心里却已开始盘算,将来怎样一个个地消灭他们。
  项羽对一般将领都没有什么顾忌,唯独对刘邦很不放心,他知道刘邦是最难对付的对手。早些时候,曾经约定:谁先攻下秦都咸阳(今陕西西安附近),谁就在关中为王。结果,首先进入咸阳的偏偏就是刘邦。关中,即今陕西一带,是秦的本土,由于秦的大力经营,关中不但物产丰富,而且军事工程也有强固的基础。项羽不愿意让刘邦当“关中王”,也不愿意他回到家乡(今江苏沛县)一带去,便故意把巴、蜀(今都在四川)和汉中(在今陕西西南山区)三个郡分给刘邦,封为汉王,以汉中的南郑为都城。想这样把刘邦关进偏僻的山里去。而把关中划作三部分,分给秦朝的降将章邯[hán]、司马欣和董翳[yì],以便阻塞刘邦向东发展的出路。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封地九郡,占领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一带广大肥沃之地,以彭城(今江苏徐州)为都城。
  刘邦的确也有独霸天下的野心,当然很不服气,其他将领对于自己所分得的更小的地盘也都不满。可是,慑于项羽的威势,大家都不敢违抗,只得听从支配,各就各位去了。刘邦也不得不暂时领兵西上,开往南郑,并且接受张良的计策,把一路走过的几百里栈道全部烧毁。栈道,是在险峻的悬崖上用木材架设的通道。烧毁栈道的目的是为了便于防御,而更重要的是为了迷惑项羽,使他以为刘邦真的不打算出来了,从而松懈对刘邦的戒备。
  刘邦到了南郑,发现部下有一位才能出众的军事家,那就是韩信。刘邦就拜韩信为大将,请他策划向东发展、夺取天下的军事部署。
  韩信的第一步计划是,先夺取关中,打开东进的大门,建立兴汉灭楚的根据地。于是派出几百名官兵去修复栈道。这时,守着关中西部的章邯听到了这个消息,不禁笑道:“谁叫你们把栈道烧毁的!你们自己断绝了出路,现在又来修复,这么大的工程,只派几百个士兵,看你们哪年哪月才得完成。”因此,章邯对于刘邦和韩信的这一行动,根本没有引起重视。
  可是,不久章邯便接到紧急报告,说刘邦的大军已攻入关中,陈仓(在今陕西宝鸡市东)被占,守将被杀。章邯起初还不相信,以为是谣言,等到证实的时候,慌忙领兵抵抗,已经来不及了。章邯被逼自杀,驻守关中东部的司马欣和北部的董翳也相继投降。号称三秦的关中地区于是一下子被刘邦全部占领了。
  原来韩信表面上派兵修复栈道,装作要从栈道出击的姿态,实际上却和刘邦统率主力部队,暗中抄小路袭击陈仓,趁章邯不备取得了胜利。这就叫做“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由于这个历史故事,后来形容瞒着人偷偷摸摸地活动,并达到了目的,就叫“暗渡陈仓”或者“陈仓暗渡”。
  韩信这个计策,当初张良建议烧毁栈道的时候就曾向刘邦说过。刘邦见他们两人先后所定的计策竟然完全一样,高兴地说:“英雄所见,毕竟略同!”由此,后来又形成了“英雄所见略同”或“所见略同”这句成语,和成语“不谋而合”(事先未经商量而彼此的看法、态度完全一致)的含义相同。

回答4:

就是比喻干坏事的意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