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起吃,对于我们来说,民以食为天。甚至有一段这么一句话:“你可以侮辱我的智商,你可以侮辱我的人格,但你不能侮辱我的美食!”我们中国人大部分人都非常在乎吃,对吃也非常讲究。不仅有各大菜系,民间小吃到山珍海味我们都是以此为豪!现在大部分人都以“吃货”自居。难免就会想一想古代的君王的餐桌是不是琳琅满目布满了山珍海味。
其实在古代君王吃饭之前,妃子是吃不到的,而且还会被当替罪羊。天子”最怕死。所用的御厨、太监,虽经再三挑选,还是信之不过。为了防备在食物中下毒,皇帝经常采取“赏膳”、“尝膳”等办法,即在皇帝未吃之前,先赏给后妃一部分,或者让贴身太监先尝尝,然后再吃,吃时,也要用银盘子,象牙筷子检验一下是否有毒,方敢入口。而且御膳的食材也是一般人享受不到的。包括饮用水就专门饮用京西玉泉山之水。
到了清代,玉泉山几乎成了御用之水,每天从玉泉山到紫禁城,驮水的马车沿路不绝!这些君王吃的大米都分为黄白红等类,有的是远力的贡米,有的是京西稻、南苑稻。清宫内务府下设“庆丰司”,专门为皇帝养殖牛羊,供应牛乳、牛羊肉等食品。想象都好奇,大米还分颜色!
数不清的山珍海味,罕见的干鲜果品,从四面八方向皇帝进贡。据载,乾隆二十六年二月十一日早膳,就上了“冰糖炖燕窝”、“挂炉鸭子”、“肥鸭”、“挂炉肉”、“野意热锅”等菜19品种和“鸭子粥”一品;晚膳上了“燕窝清蒸鸭”、“盐煎肉”、“东坡肉”、“肉丝山菜”及赏给后妃的菜点共37品。仅11日两顿就上了76品菜点,若再加上两顿小吃就更多了。
到慈禧太后时,吃饭更讲究排场。厨师每天为之搜罗山珍海味,飞潜动植,精心烹制,花样无穷。慈禧每顿正膳所用菜肴至少要摆满三张拼起来的膳桌,菜点常常在百种以上,冷盘、热馐、炉食、小菜应有尽有。清宫最盛大的宴席是“满汉全席”。它始于乾隆年间,慈禧时,更为奢侈。
我们想象一下,这些御宴什么山珍海味、珍禽异兽、鲜蔬名果诸类繁多。我们普通人真的就是想象一下,当然也抵制这种规模排场最大,耗资巨大铺张浪费的现象!
君主和妃子们大部分吃鸡、鸭、鱼、猪、肉、羊和蔬菜。清朝君王的日常饮食被称为膳食。君王用膳的场所不一定,如果是举办宴席就会在乾清宫或者太和殿,正常用膳回在养心殿,或者重华宫等。而君王的日常饮食的规模是根据阶段而定的。比如,清朝刚开始时,从努尔哈赤到康熙,国家正处于从战乱中恢复社会稳定和生产力的阶段,需要节省一点,所以君王和妃子们的膳食会相对简单一点。从乾隆开始,国家昌盛起来,日常的膳食也开始变得奢侈卡里,君王每次用膳超过40到50条道菜的规模。
清朝初期的时候,用膳简单,对膳食要求也不高,所以大部分都是用野味直接煮起赉,再撒上调味料,比如獐和鹿之类的。清朝初的君王和妃子们用膳也非常粗鲁,这也显示出满族人粗狂的一面。到了清朝康熙君王,国家统一以后,其他地方的菜肴也渐渐被端上了君王和妃子们的餐桌。由于以前那种粗鲁的吃法丢皇室的脸面。因此,野味之类的食材逐渐被内陆各菜系的菜肴从御膳的名单中挤出来。
乾隆年间烧制鹿肉的野味还经常出现在餐桌上,但后来就很少见了,鸡、鸭、鱼、猪、肉、羊就成为了主要的肉类食谱。御膳房为了侍奉君王和妃子们吃饭,要考虑到君王和妃子们的喜好,他们对膳食材料的选择和火候有着严格的要求,他们详细地记录各个膳食使用的原料和调味料。而且必须保证每个人的菜都是按照标准来做的。
比如,道光君主想吃上一代君主曾经吃过的菜,御膳房就可以马上召集人做出同样的菜,由此可见,御膳房在膳食管理上的精细,和对于历代膳食的完成度之高。不仅如此,为了迎合君王的口味,每当君王吃饭的时候,主管膳食的官员都会在旁边仔细观察。他们要记录君王每次多吃的菜和少吃的菜,还要随时询问君王身边的太监,了解清楚君王对每道菜的评价,再加以改进。
按照《清朝野史大观.食品》的记载:“宫中食品以豚肉家禽、蔬菜为最多。豚肉之制,约得十种,如肉丸也有红白之别红者烹以酱油味甚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