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理解“简笔”“繁笔”的含义及作者的观点。
方式:自读——点拨——训练
课时:一课时
设想: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理解“简笔”“繁笔”的含义,认识作者所提出的观点,并能够在具体的写作实际中进行应用。然后以训练的方式巩固,以达到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目的。
步骤:
一、导入新课
诗一般的年华,歌一般的青春,你们既爱读诗,又爱唱歌。那么谁知道当代最短的诗歌是什么吗?北岛《生活》“网”,这可以是一个“简笔”的好例子,椅子传神,神韵无穷。(板书:简笔)歌曲《对面的女孩看过来》、《常回家看看》的歌词或以《诗经》中一唱三叹的写作方式导入“繁笔”。“繁笔”有“繁笔”的妙处,“繁笔”不等于罗嗦。这一节我们学习周先慎的《简笔与繁笔》。
二、题解
“简笔”即写得简约,用语简洁扼要;“繁笔”即写得详尽,写得充分。
三、整体阅读(学生快速阅读,回答问题,教师适当点拨)
1、找出全文的中心论点?(简笔与繁笔,各得其宜,各尽其秒,不可单以文字的多寡论。)
2、分别用四字短语概括“简笔”“繁笔”在文中的意思?(“惜墨如金”“用墨如泼”)
3、本文的主要论证方法是什么?(例证法)
4、怎样才能做到繁简适当?用原文中的话回答。(来自生活,发诸真情。)
四、探微质疑
1、 在文中找出一组体现“简”义的近义词,并在文中找出他们的反义词。
2、 理解加点词的意义。
⑴但是,这提炼得功夫,又并不全在下笔时的字斟句酌。
⑵我相信作者在写出的时候,并没有大费什么苦思苦索的功夫。
五、拓展应用
比较下边两段话,其中重复的句子哪个是应该重复的,哪个是不必重复的,为什么?删掉多余、重复的部分,把句子改得简洁些。
⑴我的同学王小明住在我家隔壁,他今天放学后要在学校练排球,托我放学后告诉他家里,晚上吃饭不用等他。我放学后就去告诉他家:“小明今天放学后要在学校练排球,晚上吃饭不用等他。”
⑵从前有一个人送条活鱼给郑国的子产,子产让管池塘的人蓄养起来,管池塘的人却煮着吃了,回报说:“刚放在池塘里,它还半死不活;一会儿就摇着尾巴活动起来了,一下子就游得不知去向。”子产说:“鱼儿得到了好地方了!鱼儿得到了好地方了!”管池塘的人出来,说:“谁说子产聪明,我已经把那条鱼煮着吃了,他还说:‘鱼儿得到了好地方了!鱼儿得到了好地方了!’”
六、读写训练
下面一些名人的警句,如果要用到这篇课文里去,用在什么地方比较好?用进去后,要是上下文衔接紧密,应怎样说比较好?(先看例句,然后思考)
例句:“语言除掉意义之外,应该要追求它的色彩,声调,感触。同义的语言或字面有明暗、软硬、响亮与沉抑的区别。要在适当的地方用有适当感触的字。”(郭沫若《怎样运用文学的语言》)
解析:此段文字属于语言运用,可用在第三段之后,引用后略加解说:“这几个例子中,用简笔的所以被誉为‘富有神韵’,用繁笔的又是‘以繁胜简’,一个重要原因正如郭沫若所说,是作者在适当的地方用上了适当感触的字。”
⑴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彩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乃绚烂之极也。(苏轼《与侄书》)
⑵其辞脱口而出,其无矫揉妆束之态,以基所见着真,所知者深也。(王国维《人间词话》)
板书设计:
简笔 繁笔
↓ ↓
↓ ↓
惜墨如金 用墨如泼
\ /
\ /
各得其宜 各尽其妙
一部《水浒传》,洋洋洒洒近百万言,作者却并不因为是写长篇就滥用笔墨。有时用笔极为简省,譬如“武松打虎”那一段,作者写景阳冈上的山神庙,着“破落”二字,便点染出大虫出没、人迹罕到景象。
同一部《水浒传》有时却又不避其繁。看作者写鲁智深三拳打死“镇关西”。鼻上一拳,“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眼眶际眉梢又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的:红的、黑的、绛的,都绽将出来”。第三拳,“太阳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从味觉写,从视觉写,从听觉写,作了一大串形容,若是单从字面上求简,这三拳只须说“打得鲜血迸流,乌珠迸出,两耳轰鸣”,便足够了。然而简则简矣,却走了“神韵”,失掉了原文强烈地感染读者的鲁智深伸张正义、惩罚恶人时那痛快淋漓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