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春秋战国时期韩国拥有像秦国那样强大的实力并且统一中原的话会怎样? 专业人士进来回答

2025-04-09 20:03:37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首先我说一下 waynesw1,一派胡言,没有一点历史常识乱讲一通,我稍后会一一反驳纠正。我先说一下,当年韩文侯打到济南,济南已经接近齐国都城淄博了,也就是说韩国差点灭了齐国,至于为什么没有打到淄博去,俘虏齐君,就不得而知了。韩文侯伐郑,取阳城(登封);伐宋,至彭城(徐州),执宋君;伐齐,至灵丘(济南)。可谓是韩国的巅峰。郑国、宋国名存实亡,是韩国的附庸。齐国也差点被韩国灭了。其实真实的历史是这样的,赵襄子联合韩康子、魏桓子三家灭智,那时以赵最强,韩次之,魏最弱,因为赵氏最早作晋国上卿,所以势力最强,然则发生赵氏灭门惨案,赵氏仅存赵文子赵武,实力大减,而其他几家趁机强大,互相倾轧,韩厥为上卿,韩氏崛起,实力为韩赵魏最强,而晋国后期也是这样,所以三家分晋后,史称韩赵魏,赵氏在韩氏的帮助下复兴,到赵简子时期已经很强了,然智氏更强大,一直想灭赵,赵简子死后,赵襄子继位智氏要挟韩魏水淹赵氏都邑晋阳,晋阳临水,所以危险,韩魏两国都邑也临水,所以也怕智氏淹自己,于是在赵襄子的劝说下,韩赵魏联合灭智,自此晋国无一股势力能强过三晋。赵襄子因为是策划者,此时为三晋之首。赵襄子死后,赵氏就开始走下坡路了,不行了,继而兴起的是魏文侯。魏文侯用了四十余年的时间构建了魏国霸业,期间韩国也不赖,然还是稍逊魏国一筹,成为战国第二大强国。而魏国一直稍微强于韩国,虽然韩国独立战绩也不赖,基本上吊打郑卫宋齐楚等国,但是大多数情况下韩魏联合攻伐别国,虽然说是三晋,可是赵国确实很少参与,战国初期横扫天下的是韩魏联军。直到魏武侯去世,一直被魏国欺负的赵国联韩灭魏。已经打下安邑,可惜意见不统一,错失灭魏。若韩国分魏成功,则可以独霸天下,成为战国第一强国,韩国打的就是这个算盘,赵国也能看出来,为了不让自己利益受损,赵国要杀魏侯,韩国要梁魏分治,韩国不知道的是魏惠王也是一个雄主所以我认为,两国的观点结合一下更好,杀魏婴,分魏国,这样更保险一点。而之后韩魏矛盾激化,韩国根本没有喘气机会,只得求援齐国,齐国围魏救韩,韩齐两国大败魏国于马陵,魏国衰落,这样导致韩国也没有办法独自崛起了,加上赵国胡服骑射,军事实力大增,齐威王马陵之战之后实力大涨,韩国乃降至二流国家,秦国伊阙之战,韩魏联军不团结,导致大败,韩魏两国彻底衰微,从此再无争霸中原的能力。但是如果战国后期韩王用韩非改革的话,韩地又盛产人才(天下人才多出颍川故郡),强大军队,比及数年,就能吞并魏齐楚,与秦赵三国并强。由于秦赵世仇,韩国就有机会逐一击破,先灭赵后亡秦,就可以统一中国了,可惜没如果。
综上所述,韩国君主过于保守,白白浪费了很多自强机会。战国七雄强大顺序是楚魏韩齐赵秦(燕)。除了楚国是春秋时期强大之外,其他都是战国时期。所以实际上是魏韩齐赵秦燕楚。韩国是第二个强大起来的国家,在战国初期也一直是仅次于魏国存在的第二大国,不要再搞笑地说韩国最弱了。准确来说魏国的强大是因为韩魏同盟,所以战国初期韩魏并强(前445——前341),接着齐国大败魏国于马陵,开始崛起,逐渐成长为战国第二代霸主,第一代霸主很多,有魏文侯、魏武侯、魏惠王、韩景侯、韩烈侯、韩文侯、韩哀侯、韩懿侯(韩共侯、韩庄侯)、韩昭侯、韩宣惠王(韩国由盛转衰的起点,衰机潜伏于韩昭侯后期,暴露于韩宣惠王时期,而大溃于韩襄王、韩僖王时期,至于韩桓惠王、韩王安时期,纵使两位韩王有志中兴也无可奈何了)。晋国实行六卿制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广大的疆域和不同文化的差异治理。晋国数百年吞并诸国,有姬姓诸侯国、有异姓诸侯国,有古先王文化,有周礼文化,晋国前后有十一家掌权,权倾朝野,从而形成尾大不掉之势,为晋君权力衰微,晋国中央脆弱埋下了祸根。赵氏执政时晋灵公无道,为赵穿所弑,这也标志着晋国君权的真正衰落,晋国是时已经名存实亡了,被各家瓜分是迟早的事,不存在晋国不分家的假设,而且晋国是传统大国,内部政治存在很大问题,晋国不亡到了战国后期还不如楚国,楚国春秋时期也很强大,一部春秋史,就是晋楚、秦晋争霸的历史,海边是吴越之争(江苏与浙江之争)楚国后期内政完全是春秋早期的家臣主政,庞大的疆域和国力位居战国七雄之一,全是靠春秋老本,楚庄王打下的基业,后世楚君基本上没有强势的。而晋国如果不分家撑到战国更糟,晋国内部派系林立,内政更加紊乱,如果各家一直倾轧,就不能发展进步,更不用说与商鞅变法以后的秦国抗争了。会是战国最糟糕的国家,没有之一。所以一定程度上三家分晋壮大强化了原晋国的实力,分晋之后三晋都曾强大过,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再来看看那位大士说的话,他说战国七雄哪个统一都一样,文化基本相同。这不是放屁是什么?战国七雄各国体制几乎完全不同,思想理念也完全不同,就不用一一赘述了。韩国离周天子最近,无论从地理上还是血缘上(韩国是西周韩侯后代,韩侯是周武王嫡生第五子,周文王嫡孙,按照宗法制,与周王室血缘最近,按照周礼传承也是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周礼,地处中原,没有任何杂居民族,魏国偏东夷,齐国就是东夷地区,越国是蛮越,楚国是南蛮,秦国是西戎,燕国是北狄,赵国是胡人匈奴,只有韩国最干净,没有任何异族文化入侵)韩国完美继承了晋国中原地缘优势,分封天下,嫡系地缘最优,春秋晋国,战国韩国都是地缘最优的中原地区,晋国大多数地区并入韩国,所以韩国是晋国的继承者,而晋国又是坚持维护周礼的国家,所以韩国也是周礼国家,并且申不害变法就是法家的术家,而韩非是法术势合一的思想主张,秦始皇统一天下,大部分思想基础来源于韩子学说,所以如果韩非在韩国掌权,不要韩王,就是韩相,也足以挽救韩国,甚至使韩国复强,超越秦国,阴谋是韩人的专长,将郑国渠一计修改一下,就可以真正弱秦强韩,渠修过半而挟郑国回韩,秦国国亏无成,国力日衰,韩强,统一天下后重修郑国渠,照样造福后代,福泽荫庇,岂不快哉?韩国并不是无险可守,韩国同样有高地,只是主将无能,丢了,如果换将换臣则韩强无疑。韩国并不是缺少人才,而是君主不会用,战国时期很多三晋人才离晋赴秦,其中不乏有韩国之人,东汉末年的韩地人才辈出,众所周知,韩国后代张良、韩信(韩信是韩王信的堂侄,两个韩信都很有军事才能)等都是在韩亡后才崭露头角的,都是旷世奇才,汉初三杰,除了萧何是沽名钓誉,只会用人、识人,张良、韩信都是神级存在,两人祖上都是韩国人,楚国韩信是质楚韩国宗室之后,韩王信是韩襄王孽孙,韩信是韩襄王重孙。那位还说面对强秦,第一,秦国不是一开始就强大的,第二,秦国也不是强得离谱,前面说过战国初期是韩魏的天下,中期是齐赵分霸,后期秦赵对峙。而且秦国真正强大是在秦昭襄王时期,前293年伊阙之战,白起成名之战,利用韩魏两国不团结的契机,大败两国,韩魏从此彻底衰落,一蹶不振,而齐国在前284年乐毅伐齐之后也逐渐削薄,齐威王时皆朝于齐的盛况不再,赵国在前262年长平之战、前260年上党之战后国力大衰,自此六国再无力独立对抗秦国,秦国因此乃强,充满了偶然性,秦国利用山东六国固有矛盾将六国逐一击破,才导致秦王扫六合,天下尽归秦的发生。而且秦国后期盛产名将猛将所以六国各有矛盾,各怀鬼胎,不可能团结抗秦,六国合纵攻秦只能是一个理想化设想,不需要六国,只要当时有两国真正联合抗秦,都有可能逆转局势,可惜都想观望,都想渔翁得利,都不想吃亏,最后被秦国蚕食。秦末诸侯也是这样,所以刘邦才有统一天下的机会。可见英明的领导是至关重要的。

回答2:

其实这七雄谁统一中原都不会影响历史的延续,因为,战国七雄虽然是七个国家,但是从文化层面上是基本相似的,仅存在局部的地区差异而已,任何一家统一国家如果初期能处理好融合问题,可能汉朝出现会推后,如果依然处理不好融合问题,那谁都会是秦朝一样的灭亡下场;再回头说韩国资格问题,可以负责任地说韩国完全没有这个机会,春秋转化为战国有一个分界点事件-三家分晋,三个晋国世袭卿家瓜分了晋国,形成了赵魏韩三国,韩国最小,占据中原平原地带,物产虽然富庶,但也无险可守,一马平川,它直接面对当时的强秦,强楚和军事实力比较强的魏,处于这种环抱下的韩一直都不太健康,他没有能空前强大的空间,四面受敌,谁都能看到他的异动而遏制他,有此资格的只有齐,赵,秦,楚四国,齐东面临海,秦西面已没有强敌,这两国单向作战优势明显,而楚国后期衰落了,赵国被北方匈奴牵制,损失较大,魏则有韩国一样的问题,注定没办法太强大,因此,在秦国统一的道路上,最后被消灭的是被称为东帝的齐国,上了秦国离间之计的当,最终走向灭亡;如果当年晋国不被瓜分,可能最有资格统一列国的是晋;

回答3:

无非是国名由秦变成了韩,皇帝由嬴政变成了韩国的某位国君,后世可能以韩为国号的国家多些。韩国本就是三晋中最弱的一个,而且是四战之地的战略要地,周围国家都要比韩国强大,韩国无论向哪个方向扩张,都要与强过自己很多的国家对抗,以韩国的国力不可能做到。而周围的强国可以容忍一个弱小的韩国作为各国的缓冲地,但不会允许处于战略要地的韩国发展成为强大国家,这会威胁到周边秦、赵、魏、楚等国的生存。战国后期秦赵能成为强国,是因为两国处于七国中的边缘地带,周围有很大的扩张空间,他们侵吞游牧民族部落和少数民族政权(中山、蜀)不但壮大了自身实力,还因为消灭的是“夷狄”而没有过分刺激到其他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