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山洞岩画 拉斯科洞穴,位于法国韦泽尔峡谷。1940年9月,4名少年在法国多尔多涅的拉斯科山坡发现。洞穴的入口处仅有80多厘米宽,当时洞口被一些落叶遮盖起来。沿洞口往下是几乎与地面垂直的山洞,最后可以看到一些历史遗迹及一些乱石堆。在随后的几周内开展了大规模的发掘活动,洞的入口及山洞内被拓宽到了几米宽。发掘活动使带有绘画图案的洞穴重见天日,这些带有动物形象的图案大多绘制在洞顶或是墙壁上。 想要到发掘到斯科洞穴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当几千年以前洞窟中不再有居民居住后,从岩洞中逐渐脱落的岩石堆成了废石堆,这些废石堆将洞口严严实实地堵塞起来。此外,气流的流动及地下水的侵蚀都使拉斯科洞穴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害。在冰川时代,拉斯科洞穴内的石灰岩发生了重结晶而转变成方解石,并且岩石的表面覆有一层难融性的粘土层,这些变化使得岩洞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因此,岩洞中的壁画,特别是离洞口不到10米的“独角兽壁画”都被完好的保存了下来。 1940年12于27日,拉斯科洞穴被法国当局设为重点文物保护对象。此时,有关部门为了防止大批游人的涌入,在洞口设立了保护栏杆。1948年,拉斯科洞穴正式对外开放。 为了保护拉斯科洞穴内的壁画,当局于1985年在洞内安装了空调,以排除灰尘,使洞内温度保持在14摄氏度左右,并且维持一定的湿度。此外,当地的科学家在经过几年的考察研究以后,收集大量关于如何保护拉斯科洞穴的资料,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尽可能地在保证洞窟原始风貌的同时,来保存拉斯科洞穴。其中这些保护方法主要是通过保持拉斯科洞穴内温度、湿度以及二氧化碳含量的稳定,来防止洞内壁画发生化学反应而遭到侵蚀。壁画特色 拉斯科洞穴中白色的方解石质墙壁上绘有的精美的彩色壁画令人叹为观止。从洞顶到洞壁四周布满了千余幅绚丽的岩画和雕刻画,均为记号和动物形象,以野马出现频率最高,而唯一的人物形象就是一个被野牛撞倒在地的人。经考证,这些画大约创作于1.5万—1万年前。这些壁画很好的反映了旧石器时代的古代人类文明。当时人们已经懂得了巧妙利用岩壁天然的起伏来绘制狩猎的情景以及它们民族的人物画象。 洞穴壁画是旧石器时代人类留下的艺术珍品,在欧洲多集中在法国南部和西班牙北部,一小部分邻近意大利,所画的主题多以动物为主,线条简洁有力、姿态生动,色彩多以黑褐色,外加简单的明暗描绘,表现出自然而粗拙的风格。
岩画是一种石刻文化,人类祖先以石器作为工具,用粗犷、古朴、自然的方法——石刻,来描绘、记录他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内容,它是人类社会的早期文化现象,是人类先民们给后人的珍贵的文化遗产。
欧洲岩画
集中分布于地中海沿岸等地区,在洞窟、岩石遮蔽处、露天崖壁上较多。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早期是始于旧石器时代,一直
美国加利福尼亚印第安人崖壁画
延续到中石器时代,属于狩猎艺术,主要出现在洞窟中,岩画的中心是在法国的南部和西班牙北部的法兰克一坎塔布利连地区。另外,在意大利、罗马尼亚、葡萄牙和乌拉尔的卡罗瓦洞窟也发现有岩画。晚期是由从事复杂经济活动的人群所创造,从中石器时代开始一直延续到有文字的历史时期。也有人称其为混合经济社会的岩画艺术,主要以露天岩刻为主,遍布许多欧洲国家,其中心点位于欧洲南部伊北利亚半岛、法国南部、阿尔卑斯山区、意大利南部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诸国。
欧洲岩画的主要题材是动物,表现的动物形象常处在怀孕期,有的成双成对画在一起,有的动物旁边刻画着女性生殖器,或在附近有天然孔穴裂隙,反映了当时人们祈求动物繁殖的观念。
非洲岩画
遍布于阿尔及利亚、安哥拉、埃及、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利比亚、摩洛哥、莫桑比克、纳米比亚、索马里、南非、苏丹、坦桑尼亚、津巴布韦等国家和地区。虽然它不比欧洲史前岩画古老,但.却比大洋洲史前岩画流传得长久,时间在一万年以上,是世界上岩画延续时间最长的地区之一。
根据风格艺术、石垢的色泽、所表现的动物种类、服饰及武器等差别,可分为四期:(1)古代水牛时期(约公元前9000一前3500年),以单独动物、大动
巴西皮奥伊州岩画
物群及绝种动物的写实图像为代表,是古代狩猎生活的反映。(2)牧养公牛时期(约公元前3500一前1500年),以大型的写实家畜图像,以风格化的大动物群图像为代表,包括大的公牛图像,有点风格化的细刻线,程式化的大型野生动物图像等等。(3)马时期(约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2世纪),包括风格化的人物图像、马拉的板车及大型马车、钟形样式的服装、风格化的公牛及其他家畜图像。(4)骆驼时期(约始于2世纪),在浅刻的骆驼图像中,以概括的几何图案居多,这一时期用简单粗糙技术刻成的小型晚期图像,混合有题记和象征性标记。非洲的撒哈拉岩画,位于阿尔及利亚和利比亚边界不远的撒哈拉中部阿尔杰尔高原,是世界各国学者公认的“世界上最大的一个史前艺术博物馆”。
印度岩画
主要分布于印度中部文迪亚山脉的丘陵地带。最古的岩画可追溯到距今2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根据风格,印度岩画大致分为五期:(1)自然主义的岩画,以描绘单独的野生动物为主,造型古朴写实。(2)风格化的岩画,开始从色块中提炼出线条,用简略粗重的线条勾勒人和动物的轮廓。或者是剪影式的平涂与粗线条的浅描并用。动物比较写实,人物则是图案化的,几何形的。(3)装饰性的岩画,线条趋向装饰化,往往在人和动物的外轮廓线中交织着直线、斜线、蛇形曲线,大量描绘狩猎、舞蹈、奔跑等各种剧烈运动。(4)程式化的岩画,线条复杂,色彩丰富,各种动物外形中用优美的弧线和华丽的色彩装饰,人体描绘具体细致,注意显示性别。画面上出现了新石器时代的标枪、弓箭和石斧。(5)折衷的岩画,技法上基本是前四期的重复、模仿或综合。多描绘骑马、骑象或步行的战士手持盾牌刀剑格斗的战争场面,以及草庐定居、歌舞、奏乐、礼拜、畜牧、耕耘、采蜜、植树等混合经济或农耕时代的部落生活情景。
艺术风格编辑
中国岩画的艺术风格,和国外的岩画既有许多共同之处又有不同特点。在制作手法上大体上可分为刻、绘两种。北方岩画大都是刻制的,其手法有3种:①磨刻,线条无明显的凹陷,画面平整光洁;②敲凿,用坚硬器物在岩石上敲击出许
贺兰山岩画鹿
多点窝;③线刻,似用金属凿头勾勒出形象轮廓,然后掏深线条。作品风格具有粗犷、简洁、明快的特点。南方岩画的制作大都以红色涂绘,颜料经取样化验,证明内含较多的铁质,以赤铁矿粉调合牛血等调合料较为可能。色彩稳定,经久不变。有用手指蘸着颜料绘制的,某些较大的图形也可能是使用羽毛或其他工具涂刷的。表现手法古拙独特,画人物大都不表现五官,只通过四肢位置以表现动作、体态和感情。画动物亦仅重点刻画出角、尾、耳等特征部位,即可辨认出是何种动物。
中国岩画在构思上天真纯朴,反映出人类童年时代某种幼稚的想像和美好的愿望。在造型上采用平面的造型方法,许多岩画往往是一些相互不关联的个别图像,即使是组成一幅画面的,也经常是一个个图形的重叠,而没有近大远小的透视关系,画面采用垂直投影画法,视线与对象最富特征的面保持垂直,追求物体的正面显示。岩画在塑造平面图形时,很善于抓住物象的基本形,物体的结构简化到不能再简的程度。没有细节刻画,大都不画五官,这些粗制的图形中,却能描绘出生活的真实,显示出活跃的生命力,其中以动物形象尤为生动。这种原始形态的艺术的特征是,对于生活敏锐的观察力,和艺术上粗犷手法浑然一体地结合在一起,这或许是许多岩画至今仍有其生命力的原因。
中国岩画分为南北两个系统。南系除广西左江流域,还有四川、云南、贵州、福建等地。南系岩画大都以红色涂绘,颜料是以赤铁矿粉调合牛血等而成的。制作年代在战国至东汉期间。北系以阴山、黑山、阿尔泰山等为主,绵延数千里,气势宏阔。
**哨牙的奸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