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莺莺传》中的元稹是因为移情了谁,才会负了崔莺莺?

2025-04-08 21:27:50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为男女牵线搭桥谓之“红娘”,而对于红娘的故事也可谓人尽皆知。她是《莺莺传》里面张生和莺莺的牵线人,而《莺莺传》的作者就是唐代大名鼎鼎的文学家元稹,字微之。

《莺莺传》原题是《传奇》,亦称《会真记》。后被金代董解元改编成《西厢记诸宫调》,元代王实甫改编为《西厢记》。元稹的这部作品从诞生至现在,一直被传唱,经久不衰。

《莺莺传》讲述的是贫寒书生张生,对没落贵族女子崔莺莺始乱终弃的悲剧故事。陈寅恪在《元白诗笺证稿》中指出:“《莺莺传》为微之自叙之作,其所谓张生即微之之化名,此固无可疑。”鲁迅先生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指出,《莺莺传》就是元稹自身的真实的经历。

可后世印象中的元稹,是个痴情男子,那“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千古爱情佳句,让无数男女为之心醉,元稹怎么可能是个薄情郎呢?



《莺莺传》的故事。

穷书生张生,与没落的贵族小姐崔莺莺,一见钟情。哪知道叛将孙飞虎看上了鸳鸯,要强娶莺莺为压寨夫人。崔母无奈,许诺张生若谁能解除危机,就将将莺莺许配给他。张生拜托故人白马将军前去解困,而崔母却赖婚。

在红娘的帮助下,好事多磨的莺莺和张生终于花好月圆。崔母见状,只好应允,让张生进京考取功名来迎娶鸳鸯。后来张生赴京应试,并不顺利,只得滞留京师再考。其间与莺莺情书来往,互赠信物以表深情。经过努力,张生终于状元及第,可他却变了心。

一年多后,心灰意冷的莺莺另嫁他人,而张生也另娶权臣之女。一次张生路过莺莺家门,要求与“外兄”相见,遭莺莺拒绝。数日后张生离去,莺莺回诗决绝“弃置今何道,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时意,怜取眼前人”。



这番故事也等于是元稹的自传,故事的结尾元稹为了洗白自己,对鸳鸯有些黑化,让人物形象前后矛盾,不统一。正如鲁迅在 《中国小说史略》所言:“篇末文过饰非,遂堕恶趣。”那么,元稹抛弃鸳鸯,移情别恋的又是哪位高门贵女呢?

元稹与韦丛的故事。

上面说到张生进京应考并不顺利,也是元稹的亲身经历。元稹赴长安参加应试,并没有考中。但是新任京兆尹韦夏卿,却非常欣赏元稹的才华,认为他将来一定会出人头地。而元稹本就没有考中,底气不足,却还有人这样待他,内心喜出望外。


元稹

元稹得知韦夏卿幼女韦丛尚未婚配,竟放弃与鸳鸯(崔双文)的约定。认为崔双文虽然才貌双全,但对自己前途毫无毫无帮助。而韦丛则不然,能高攀上韦夏卿,就等于找到了通向成功之路。所以元稹利用韦夏卿对自己的欣赏之心,成功打动了韦丛,成为地位显赫的韦家上门女婿。

韦丛虽是位千金小姐,却非常温柔贤淑,对家庭任劳任怨。从二十岁下嫁给元稹,两人共同生活了七年,生下五男一女六个孩子,二十七岁便早早离世。 此时正值元稹仕途受挫,韦丛之死对元稹打击很大。于是他写下了《离思五首》来祭奠亡妻,留下了”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千古绝句。

也许正是由于仕途不顺,妻子的离世,才让元稹能够静下心来回顾往事。想到了自己的初恋,这才有《莺莺传》的面世。


韦丛

姐弟恋重演往昔,又多一个伤心人。

韦丛去世的那一年,三十一岁的元稹又被委以监察御史重任,调到蜀地任职。他久闻娱乐场所的薛涛才貌俱佳,所以到蜀地后,特地约她在梓州相见。此时薛涛已经四十一岁了,仍是激情四射,才子才女相互碰撞,爱情之火就此炽烈地燃烧。

薛涛如同飞蛾扑火,不顾一切投身于爱的烈焰中。而后就饱含深情的写下了《池上双鸟》,完全是小女子柔情万种的姿态。两个人形影不离,相伴于蜀山青川。幸福总是很短暂,仅仅三个月之后,元稹调任洛阳任职。

风流才子多花心,元稹本是个用智而不用心去谈恋爱的人。人离开了,爱情之火也就随之熄灭了。而薛涛是刻骨铭心地思念他,期盼能够相聚。可等来的却是满怀幽怨,这种复杂、感伤之情化成了一首流传后世的名篇佳作《春忘词》。



薛涛哪里能够知道元稹心中所想,即便是崔双文,都因身份都不能够助力于他,而被他舍弃,更何况她的身份呢?文人从来不缺激情,来时疾风骤雨,去时悄无声息。薛涛苦等未果,终于死心,脱下一袭红装,换上道袍,遁入空门。

自古文人多风流。

离开薛涛的元稹到洛阳不久,又被贬到了越州(浙江绍兴)任刺史,在这里他又结识了女艺人刘采春。她有夜莺般的嗓子,“歌声彻云”,无人不迷恋她的歌声,元稹也不例外。刘采春与丈夫著名伶工周季崇,同为梨园艺人,本是夫唱妇随,但随着元稹的到来打破了她平静的生活。

元稹的一首《赠刘采春》让她神魂颠倒,这样的绝活元稹不止一次用过,而且屡试不爽。不过很快,元稹就厌倦了刘采春,这时的她可以说是无家可归了,最后跳河寻了短见。



纵观元稹的情史,有源于诗词的魅力,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即便是放到现在,也只能是道德问题,不受法律保护。这正应了那句话“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