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陵事件给司马迁带来了巨大的身体上、身份上和心灵上的伤害和影响,但我认为并不是李陵事件成就了司马迁。
我们先来说李陵事件带给司马迁的伤害和影响。
李陵在对匈奴的作战中由于兵败被围,在弹尽粮绝被俘之后,投降了匈奴。司马迁由于为李陵说情,结果被汉武帝打入大牢并判了死刑。汉朝有两种死刑免除方式,一种是用五十万钱赎罪,一种是选择腐刑。司马迁关小家贫没钱赎罪,只好选择了腐刑(宫刑)。
李陵事件首先带给司马迁身体上的极大伤害。我们对宫刑都有个大体的了解,男人被割去生殖器,就如同成了腐朽的树木,有枝干但无法结果实,没有比这个更大的身体缺陷了。
其次,此事件带给司马迁身份上的影响巨大。司马迁出身世代史官之家,虽然官小,但也属于政府官员,再者他是史官,也是个文人。宫刑以后,他不再是男人,不再是士人,也不再是文人。他原先的身份都改变了,这几乎令他无地自容。
再次,此事件带给司马迁心灵上的伤害和影响无以复加。宫刑历来就是对男人的羞辱之刑,这种耻辱是终身的,如影随形,还要羞及先人,影响后人。他曾在给朋友信中说:“故祸莫谮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而垢莫大于宫刑。”
至于说李陵事件是否成就了司马迁,我认为此事件并没有成就司马迁。
我们曾从一些励志类书籍中读到说,司马迁由于受了宫刑而发愤编著了伟大的《史记》,似乎实在告诉读者,是宫刑成就了司马迁。其实这种说法是问题的。
司马迁出身史官世家,据说他家从唐虞到周朝,都是世代相传的历史家和天文家,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就做了汉武帝的太史令。司马迁从小就从名师受业,长大又游历各地,在三十八岁正式做了太史令。他父亲在临死前拉住他的手说:“予死,尔必为太史;为太史,毋忘吾所欲论著。”可见,司马迁是有著作史书的使命的。
他在太初四年(公元前104年)开始全心著作《太史公记》(后来被称作《史记》),李陵事件是在公元前99年发生的,这之前他已经将整部书的框架都构建好了,并已经完成了一部分。他在被判死刑后选择苟活下来是因为他的使命没有完成,理想没有实现,而不是由于受宫刑而开始著作史书。所以说此事并没有成就司马迁。
当然,此事发生后,司马迁势必站在和原来不同地位和角度,去观察历史和生活,会改变他的许多看法,致使他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一点,对《史记》之所以能成为一部伟大的作品是有影响的。
由于司马迁在李陵事件中为李陵进行辩护,触怒了汉武帝,受了宫刑,这对司马迁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一度让司马迁觉得人生无望。这件事带来的影响我觉得并没有成就司马迁,即使没有这件事司马迁还是能够写出《史记》,这件事只是带给了司马迁更多的痛苦罢了。
这个事件给司马迁带来的影响,就是让司马迁被处以宫刑,受到了屈辱,但的确成就了司马迁,因为这件事情让司马迁发愤图强,写出了史记。
司马迁为李陵求情,结果遭遇了宫刑,使司马迁倍感屈辱。这件事情确实成就了司马迁,使他能够静下心来,写出了流传千古的《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