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意见看退火组织1级,碳化物细小弥散+局部存在细片状珠光体,为加热不足所致。淬火加热过程中片状珠光体先溶解,碳化物后溶解这话是不错,但是退火组织有时候不是存在局部在细片状珠光体,而是碳化物没有很好得到球化,呈球体堆积现象,这些都是退火温度不够,或者保温时间不够引起的结果,还有锻打时候温度是否良好也是一个原因之一 1.但不知楼主看到的退火组织一级欠热是怎样的,是否看到有片状珠光体,还是碳化物堆积? 2.淬火温度适当在原来温度基础上提高5到10度之间调整,这样能够把珠光体或者碳化物堆积充分化解达到合理的组织要求。我们最低下限温度是840度 为什么我这么说呢,因为我们做轴承圈时候也是有退火组织欠热现象,但是个碳化物堆积,连晶界还能看到,用845度淬火出来的产品还是存在硬度偏低状况,所以我们就适当的提高温度5度淬火,回火温度原来180,适当降低5度左右,这样能达到合理的组织要求。 不知道楼主操作最低下限是多少温度,你们在下限温度基础上再降低温度是否组织合理,硬度是否良好呢?
退火组织1级,碳化物细小弥散+局部存在细片状珠光体,为加热不足所致。淬火加热过程中片状珠光体先溶解,碳化物后溶解,所以一般采用比正常工艺低的温度淬火!否则温度高的话原来片状珠光体区域会出现细针状马氏体!
退火组织1级,碳化物细小弥散,但局部存在细片状,为加热不足所致。这样的组织淬火,加热温度取下限为好。细小弥散的碳化物得以保留,变形小,残奥少。耐磨性,硬度也能达到要求
恩,我们的工艺试验是比正常的淬火温度低了5度,采取的下限的加热! 试验出来的滚子各项指标基本能满足... 谢谢楼上的朋友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