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犀牛的保护等级是近危,不是濒危。
白犀牛:
犀科白犀属的一种动物,又叫白犀牛、方吻犀、宽吻犀等,体大威武,形态奇特,截至2013年,据IUCN非洲犀牛专家组调查,大约有20405只白犀牛存活,是现存数量最多的一种犀牛。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近危(NT)。
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 附录Ⅱ级保护动物。
扩展资料
中国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划分等级法:
(一)、无危:
无危(Least Concerned,LC),虽然存在威胁但是并不影响生存。英文直译为低关注,并不是指该物种受到的关注少,而是威胁不严重,不用过分关注的意思,例如:台湾蓝鹊、狼。
(二)、近危:
近危(Near Threatened,NT),当一分类单元未达到极危、濒危或者易危标准,但是在未来一段时间后,接近符合或可能符合受威胁等级,例如:小头睡鲨,兔狲。
(三)、易危:
易危(Vulnerable,VU):在中期内可能有比较高的灭绝威胁。例如:环尾狐猴、大白鲨、北极熊、大熊猫。
(四)、濒危:
濒危(Endangered,EN):其野生种群在不久的将来面临灭绝的机率很高。例如:蓝鲸、麋鹿。
(五)、极危:
极危(Critically Endangered,CR):野生种群面临即将灭绝的机率非常高。例如:姬猪、桑岛麂羚。
(六)、野外灭绝:
野外灭绝(Extinct in the Wild,EW):只生活在栽培、圈养条件下或者只作为自然化种群(或种群)生活在远离其过去的栖息地时,即认为该分类单元属于野外灭绝。例如:单峰骆驼、台湾梅花鹿。
(七)、灭绝:
灭绝(Extinct,EX):如果有理由怀疑一分类单元的最后一个个体已经死亡,即认为该分类单元已经灭绝。例如:袋狼、渡渡鸟、台湾云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白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频危动物
刚果瓜兰巴(Garamba)国家公园拥有世界仅存的不足25只的北部白犀牛,北部白犀牛将可能在地球上彻底消失。
瓜兰巴国家公园位于刚果民主共和国的边境上,由于当初建园的初衷就是准备把该公园申请成为世界自然遗产之一,因此建造者们不遗余力,圈起大面积的草地与树林。瓜兰巴国家公园拥有许多世界稀有动物,例如丛林象、野牛和黑猩猩等。当然,最珍贵的动物还要算那些数目不足25只的北部白犀牛了。
北部白犀牛与非洲南部的白犀牛在基因上存在较大差异,他们曾在乌干达大量繁殖,但是由于当地政府的疏于保护而渐渐消失。在瓜兰巴国家公园中,它们的数目曾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达到35只,在2003年4月为30只,其后有6只被杀,4只新出生,上个月,又有2只被猎杀,同时还有近千头大象被杀。
尽管象牙犀牛角等交易在全球范围内被禁止,但是黑市交易仍然热火朝天,在也门就有专门的犀牛角市场,在那里以犀牛角制成手柄的匕首是众多买家和卖家关注的焦点,是身份的象征。
此物种属于《华盛顿公约》附录:一类保护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