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时陆逊到底有多大年纪

2025-04-19 06:46:27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夷陵之战”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战役,也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精彩战役之一。此战之后,蜀国元气大伤,综合国力开始走向下坡路,从而彻底失去了与魏、吴争夺天下的实力。 指挥此次战役的蜀方主帅是身经百战的刘备,而吴方主帅是被罗贯中描述为“年幼孺子”的陆逊。刘备真的是被一个小孩子打败的吗?在历史上,“夷陵之战”时的陆逊到底有多大年纪呢? 《三国演义》第八十三回“战猇亭先主得仇人,守江口书生拜大将”中有一些关于陆逊年纪的大致描述。当时,吴蜀激战正酣,孙权连战连败。当刘备攻下猇亭时,孙权大惊失色,举止无措。这时,其手下谋臣阚泽举荐陆逊为将统帅三军迎战刘备。当孙权命陆逊总督军马时,陆逊说:“臣年幼无才,安能制之?”当陆逊受命来到前线时,东吴大将韩当也对周泰说:“命此孺子为将,东吴休矣!”而当刘备听说东吴派来陆逊执掌三军与其对峙时,便问道:“陆逊何如人也?”其手下谋臣马良奏曰:“逊虽东吴一书生,然年幼多才,深有谋略。”当看到刘备有轻敌之意时,马良又说:“陆逊之才,不亚周郎,未可轻敌。”刘备却说:“朕用兵老矣,岂反不如一黄口孺子耶!” 在这里,罗贯中分别借韩当、马良、刘备甚至陆逊自己之口,将陆逊描绘成一个“年幼”之“孺子”,而陆逊到底有多大年纪,罗贯中并没有在书中交代,反正就是一个小毛孩子。而实际上,“夷陵之战”时的陆逊已经接近中年,这从《三国演义》中便可找到佐证。 在“夷陵之战”前,《三国演义》中共有四几次关于陆逊的描述。尽管次数不多,但足以让我们对陆逊的年龄有个大致的推算。 《三国演义》第一次提到陆逊是第四十四回“孔明用智激周瑜,孙权决计破曹操”。其中在写到周瑜初次点兵派将时有一句“陆逊、董袭为第五队”。 第二次提到陆逊是第四十九回“七星坛诸葛祭风,三江口周瑜纵火”。当时正是赤壁大战前夜,周瑜调兵遣将准备分路进击曹军,这时“孙权差使命持兵符至,说已差陆逊为先锋,直抵蕲、黄地面进兵……” 赤壁之战时是汉献帝建安十三年,也就是公元208年,而这时的陆逊已经是一员可以领兵打仗的战将了。这时的陆逊应该说年纪尚小,但即便这样,陆逊的年龄也应该超过二十岁。要知道,在疆场征战,作为一名独挡一面的战将,决不可能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更何况陆逊还是一名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 《三国演义》中第三次提到陆逊是在六十八回“甘宁百骑劫魏营,左慈掷杯戏曹操”。濡须一战,吴军失利,“曹操见孙权走脱了,自策马驱兵,赶到江边对射。吕蒙箭尽,正慌间,忽对江一宗船到,为首一员大将,乃是孙策女婿陆逊,自引十万兵到。一阵射退曹兵,乘势登岸追杀曹兵,复夺战马数千匹。曹兵伤者,不计其数,大败而回。” 濡须之战发生在建安二十年,也就是公元215年,距赤壁之战已经过去了七年,而这时的陆逊已经是孙策的女婿了。此时的他也更为成熟,已经能够独自统帅十万大军。这时的陆逊应该接近三十岁了。 《三国演义》中第四次提及陆逊是第七十五回“关云长刮骨疗毒,吕子明白衣渡江”,这也是“夷陵之战”前最后一次提及陆逊。当时,孙权一心想从关羽手中夺回荆州,但苦无良策,而吕蒙又托病不出,孙权心情非常郁闷。这时,陆逊前去探望吕蒙,并为其谋划偷袭荆州之计。吕蒙遂推荐陆逊代其守陆口,陆逊谦虚地对孙权说:“某年幼无学,恐不堪重任。”关公在听说了此事后,认为“用此孺子为将”是“仲谋见识短浅”。之后不久便有了关羽麦城之败,此为建安二十四年,即公元219年。 在这一回里,罗贯中仍然借陆逊和关羽之口,将陆逊描述成一个“年幼”的“孺子”,但这时的陆逊应该三十多岁了。 接下来陆逊再在《三国演义》中出现,便是“夷陵之战”了。这一年是孙权黄武元年,即公元222年。依照上面的时间推算,此时的陆逊应该超过三十五岁了。 尽管按照《三国演义》的描述可以大致推算出陆逊的年龄,但《三国演义》毕竟是小说,以次为基础来推算陆逊的年龄未免草率,亦不能令人信服。那么,我们就来看看陈寿所著的《三国志》。 《三国志》“陆逊传”中记载,“赤乌七年,(陆逊)代顾雍为丞相。”孙权赤乌七年是公元245年,此时陆逊是多大年纪呢?尚无法确定,我们接着往下看。其后不久,“逊愤懑致卒,时年六十三岁。”到这里我们对陆逊的年龄有了一个大致的轮廓,但仍不能确定,因为我们不知道陆逊去世时是哪一年,也就是说不能确定陆逊当丞相时是多大岁数。但“陆逊传”其后对其子陆抗的记述,则让我们对陆逊去世的时间基本确定。陆逊去世后,其次子陆抗承袭了他的爵位。“逊卒时,(抗)年二十”,“赤乌九年,(抗)迁立节中郎将”。 至此,我们已经能够基本确定陆逊去世时的时间了,那就是在孙权赤乌七年至九年之间,即公元245年至247年之间。由此往前推,我们就可以得到“夷陵之战”时陆逊较为精确的年龄——38岁到40岁之间。 对于陆逊“夷陵之战”时的年龄错误,我想罗贯中不可能不知道,那么为什么他一再将陆逊说成是“年幼”的“孺子”呢?我想这大概和其“褒刘”的正统思想有关。在罗贯中看来,皇叔刘备才应该是继承汉祚的惟一人选,而曹操和孙权皆属于篡逆之徒。按罗贯中的想法,刘备讨伐孙权时本该一鼓作气荡平东吴,然后挥师北上统一华夏,没成想却遭到夷陵之败。如果将陆逊描述成一个廉颇式的经验丰富的战将,就等于说明刘备智术短浅,能力低下,而将陆逊描绘成一个少年,则说明是天纵英才与东吴。而在古人看来,天意是不能违背的,故而刘备的夷陵之败就有了一个就坡下驴的台阶。就像《三国演义》中写的那样,诸葛亮在看到马良画的刘备驻兵图后叹道:“汉朝气数休矣。”——不是我们打不过你们,老天不护佑我们,是我们的气数尽了。